

學習是為了各自實現
窗外的滿目蒼翠與杯中的碧綠茶葉,減少了盛夏的焦灼。忙到沒時間關心體重的劉鷹打開話匣子,從主題聊到越來越偏離主題。其實,哪里有什么固定的主題呢?就像當初坐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里那個青澀的小伙子,沒想到今天會傾心教育培訓行業一樣,未來的某天,劉鷹或許會提早退休,專心從事學術研究。
2000年,劉鷹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商學院教授萊克希-馬南博士,共同創辦了國際性管理教育學術機構——中歐國際管理學院(CEIMC),擔任學院副院長,被譽為“企業運管變革暨管控體系名師”。中歐國際管理學院從事管理科學和決策創新科學的研發、教育、培訓、咨詢等方面的工作,劉鷹先后為國內外各類企事業單位提供了大量的策劃、咨詢服務,舉行了上千場主題演講與管理培訓,為數萬人進行各類商務決策與各類管理課題的授課。
多年從事企業的管理模式與營銷策劃體系建設研究的劉鷹表示,之所以會選擇從事教育培訓行業,是因為他看好這個朝陽行業,前景無限。但目前教育培訓市場魚龍混雜,他希望中歐國際管理學院堅守教育本位,為學員提供全面的系統的課程培訓,訓練專業化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目前,中國教育培訓市場已從混戰的時代進入品牌的淘汰戰。教育培訓機構品牌化已經成為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劉鷹說話語速飛快,不由得讓人想到講臺上的他更是激情滿滿。“教育培訓項目要更加注意知識的整合,學科的融合,視角的新穎和理念的前沿,體現鮮明的復合型、綜合化特征。中國的培訓行業,未來應該向專業化、實用化、系統化方向去發展。”
劉鷹一直在不斷思考,如何能讓學院獲得長久的生命力。與不同的行業合作,開設行業相關課程,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說到企業培訓,劉鷹又開始滔滔不絕。“學院如果不能與企業形成長期的合作,深入了解企業的商業模式,是無法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培訓的。只是指望著某一次培訓就能成為企業的戰略伙伴,完全是癡人說夢。”或許,這就是為什么這幾年來培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但是鮮有能夠做大做強的原因之一。
思辨的樂趣
從工作說到愛好,劉鷹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對美學十分感興趣,一個邏輯上的遞進關系就可以思考幾個小時,沉浸在思辨的樂趣中,美不勝收。劉鷹一直認為,經商必須屈從于現實環境和利益邏輯,很容易異化為欲望的奴隸,而閱讀、思考與寫作則可心無旁騖、思接干載、視通萬里,真正做到無欲而剛、獨步古今,笑對世事滄桑。一個人,保持了對于哲學、美學、藝術的愛好,就不僅能夠體會到理論思辨的縱深感和快感,更重要的是,對人文精神的探尋,以及仰望星空的興致,都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上的富足與情趣上的高雅。
說到幾位美學大師,劉鷹瞬間把采訪現場當作了課堂。“‘美的本質在于主客觀的統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這是朱光潛先生的一個著名的美學觀點。”美學思想的發展既非無本之木,又非簡單的、接力棒式的師承。這是一個不斷揚棄、不斷創新的過程。與朱光潛深受西方美學家思想影響不同,宗白華獨具慧眼地發現了中國藝術與精深卓絕的中國哲學、中國美學融合無間的關系。“宗白華強調‘心源’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他說‘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這與朱光潛的上述觀點,有些許同工之妙。”說到另外一位美學大師,劉鷹有些激動。“我很欣賞高爾泰先生的學術研究精神,他在審美和生存之間,選擇了審美。這樣的選擇不是源自學術的素養,而是基于生命本身的創造本能。”當記者對美學的實用性表示疑惑時,劉鷹咂了一口茶,笑著說:“美學并不能提供直接的方法論,它不是營銷學、會計學等。對我來說,它是一種精神食糧,是打開思維可能性的鑰匙。”
采訪過程中,有無數個工作電話打來,劉鷹迅速反應,給出解決方案。他說自己能保持如此充沛的精力,源于外在的壓力,也來自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他希望可以在50歲退休,把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自己可以安心在家閉關研究應用型的管理技術和非實用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