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大余縣近年來防汛抗旱工作出現的新變化、新問題、新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防汛抗旱;挑戰與對策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氣候的變化,特別是人類活動的增加,各種水文自然條件和影響防汛抗旱工作的因素也在發生變化,近年來,防汛抗旱工作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面臨一些新的形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對這些新變化、新問題、新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對做好新形勢下大余縣防汛抗旱工作有著現實和緊迫的意義。
一、概況
大余縣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邊緣,居章江上游,大庾嶺北麓。是享譽全球的“世界鎢都”。大余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水氣資源豐實、無霜期長、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水資源可利用量為5.38億立米,占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28.8%,年平均降雨量1586.4毫米。大余縣境內河流以章江河為主干流,河網密布、河流平均密度為1.52km/km2。章江流域面積2824平方公里,河長177公里。全縣河流總長2084.54公里,支流總長2007.94公里。
二、新時期防汛抗旱工作面臨的挑戰
1、堅持以人為本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時代發展、社會進度的重要標志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我國是世界上洪水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洪水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居第一位。為此,每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壓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新時期,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發生一場嚴重的水旱災害死傷幾百人、上千人,任何政府都難于向人民交代,何況在現在問責機制越來越嚴厲的情況下,更無法推卸責任。
2、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受全球性氣候變化影響,水旱災害的突發性、反常性、不可預見性日顯突出。據統計,大余縣洪水災害發生頻繁,自1901年至1948年間發生特大洪水6次,解放后至2009年間發生特大洪水14次,尤其以2009年百年不遇的“7.3”洪水損失最為慘重,平均每4-5年發生一次洪水。特別是近年來,強對流天氣偏多,冰雹、大風、強雷電、颶風、臺風等災害天氣時有發生,“春汛”、“冬汛”、“南旱北澇”等字眼不絕于耳,列如大余縣2002年“10.30”冬汛、2010年的秋冬春三季連旱、2012年春連續48天的低溫陰雨寡照天氣。
3、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正是大余縣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發展期,各種要素高度集中,尤其是章江沿河人口稠密,居住了全縣80%的人口,并且沿河還有贛韶鐵路、贛韶高速、323國道、西氣東輸管道、新城工業小區、黃龍新區等眾多的工礦企業、商貿場所、重要基礎設施。水庫、堤防、山塘等水利工程保護著千萬生命和大量的社會財富,如果防洪安全出了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有可能會動搖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基礎,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現在無論是城鎮、工業還是農業都到了“淹不得、淹不起”的地步。
4、防御范圍擴大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防汛抗旱工作日益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及全社會的重視,防汛抗旱工作的地位也隨之提高,但同時防汛抗旱工作涉及的范圍日益廣泛,內容在不斷的豐富,任務在不斷的增加,尤其是近年來,防汛抗旱工作的內容從水庫、山塘、河道、涵閘、水電站、采砂船、河堤等,先后增加了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尾礦庫、橋梁、中小學校危房、林場作業點、危舊土坯房、敬老院、渡頭、旅游景區等,這無疑給防汛抗旱工作增加了難度。
三、主要對策
經過幾十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汛抗旱應急工作機制,針對當前防汛抗旱工作中出現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關鍵是要在總結經驗,改進薄弱環節上下功夫,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嚴格落實各項防汛責任制,為取得防汛抗旱工作勝利提供組織保障
實踐證明,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抗旱責任制的落實是取得防汛抗旱工作勝利的法寶,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強化、堅決落實。要不斷完善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抗旱責任制,做到職責到位、指揮到位,確保工作有人抓、問題有人管、責任有人擔。繼續實行縣領導包大中型水庫、鄉鎮領導包小型水庫和水庫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崗位責任人“三位一體”的防汛責任制,形成縣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領導包組的行政首長防汛責任體系,做到級級有壓力,人人有責任,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確保防汛抗旱工作措施層層落到實處。
(二)牢固樹立“汛期不過,檢查不止”的工作理念,切實消除安全隱患
防汛檢查是防汛抗旱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事關防汛抗旱工作的成敗。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和改進防汛檢查形式,由于防汛抗旱工作涉及面廣,需檢查的內容也非常多,受于人員力量等現實條件的限制,防汛檢查必須有的放矢,明確檢查重點,抓住關鍵要害;并要建立防汛檢查整改反饋機制,對檢查發現的問題,要落實整改責任人,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明確整改時限,跟蹤督辦到底,真正做到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切實發揮防汛檢查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發揮防汛會商機制的作用,掌握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動權
堅持實行防汛會商制度是保證防汛抗旱工作有序、高效、科學開展的重要工作方法。要根據洪澇災害特點和規律,遵循“一看天(氣象情況)、二看地(降雨情況)、三看江庫水勢”的工作方法與步驟,建立建全防汛會商制度和會商程序,及時收集、通報和傳遞雨情、水情、工情信息,對可能發生的災害做出預測預報,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和對策,做到及時會商、超前部署,牢牢掌握了防汛工作的主動權。
(四)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防汛預警預報機制,全面提高防汛預警能力
及時預警預報在抗洪搶險中顯得非常重要,在大余縣2009年“7.3”特大洪災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的降雨實時監測和防汛預警作用,及時通過電話、傳真、手機短信發布預警信息,通知各有關鄉鎮、村(組)、水庫安全管理員、縣防指成員單位和廣大干部群眾做好暴雨洪水的防范工作。另一方面,在暴雨強度大、范圍廣的時候,可由移動、聯通、有線電視向全體市民發布預警信息,必要時組織公安、交警、消防出動警車在巡邏鳴笛預警,緊急情況下可將防空警報器兼用于汛期防汛報警,提高防汛預報預報的時效性、廣泛性。
(五)科學應對、精心調度,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防洪減災效益
受天氣變化的影響,汛期強降水次數多,特別是短時間內的暴雨次數多,科學調度好各類水庫,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防洪減災效益,對確保縣城及章江沿河兩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不僅要嚴格按照批準的度汛方案度汛,更要增強水庫調度的預見性,要根據天氣變化趨勢,在暴雨來臨前,對油羅口水庫、添錦潭電站實行提前泄洪,盡可能多地預留防洪庫容以迎接暴雨洪水的到來。
(六)強化防汛應急準備,為防汛搶險救災奠定物資基礎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防汛抗旱工作就是人類同自然界的一場斗爭。首先,要按照有關規定和標準儲備好編制袋、鐵鍬、鎬、樁木、毛竹、麻袋、鋼材、水泥等物資,并聯系指定好機械設備,以備搶險之需;其次,要選聘好小型堤防安全管理員和水庫安全管理員,組建好防汛搶險隊伍,并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和演練,提高實戰能力,以確保出現險情時拉得出、搶得上、守得住、打得贏;第三,要按照“前瞻性、科學性、指導性、可操作性”的要求,圍繞“防、搶、撤、救”四個方面,深化細化《防洪預案》等各類預案,并加強預案的實戰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