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可是我想說,春華給人的歡愉遠遠比不上秋實。
經年叔遠的煩惱
現代人愁霧霾,而我則是一頭霧水。我著實不明白,《核舟記》得以被寫入教材,并幾經重版,依舊保留,到底是后世感念我王叔遠的核雕技藝,還是佩服他魏學洢的博然文采,又或許只是因了核雕上人物與詩句的盛名。我自不是貪慕功名之輩,否則也做不得留傳百世的核雕作品。此番介懷,皆因實在搞不懂被現代人稱之為閱讀理解的試題。

我僅一介雕工,論及詩詞歌賦,也只是望前人興嘆,雖喜尤憾,作不出任何詞句。后來常聽母親念及,按照鄉黨習慣,兒時抓鬮,在書、小刀、鑰匙、銀子之間,我選的是小刀。父母甚為欣喜,以為日后我必將投身戎馬,殺敵衛國。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我愛的只是小刀而非大刀長劍,手中的刀也不是揮舞在戰場上,短劍也沒有指向敵人,而是游刃于樹木、山石、瓜果等東西上。
因而,當我看到諸如“文中第三段介紹蘇東坡、佛印、魯直于船頭的位置,為什么先從中間的蘇東坡介紹起?”“作者在說明船的正面的時候,為什么不是從船頭說到船艙,從船艙說到船尾,而是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呢?”之類的因《核舟記》而給出的閱讀理解問題時,我只能套用現代人的一個詞匯表示自己的心情——“無語”。
在我有限的認知中,還不能理解出這種題目的緣由。只記著,當初的自己就是純粹地想通過自己的特長——制作核雕,把靈巧的物件贈與喜歡它的人。而魏學洢則是因為他對收到物件的喜愛并希望將它分享給喜歡此類技藝的人,寫下了這篇流傳至今的文章。當時誰也沒想要通過這小小核舟流芳百世,只不過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做了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高興,也讓他人跟著樂呵。
當然,我只是一個粗人,大道理并不懂多少,最主要的還是自己開心。
回憶里的春華
小時候與現代無異,也曾背負著父母的殷切希望,愿我能夠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在那個年代,一介布衣若要成名為官,必須通過\"八股取士\",平日里我們跟著先生念的也都是四書五經。但是現在我能記著的只剩下放學后飛跑進村子北頭樹林的情景。
在我生活的年代,沒有像如今一樣充裕的物質條件。不過,我也不用像現在的孩子一樣,放學后再上自己并不感興趣的興趣班。因而,我有大把的時間真正去發展自己的興趣。那時,還不懂什么叫興趣,但是在樹林里我可以足足待上一整天。最喜歡的事莫過于仔細觀察各種鳥獸,然后把它們刻在樹干上、石頭上。慢慢的,刀下的鳥獸由最初的不成模樣,到后來的栩栩如生,形態各異,心里甚是歡喜。
當時也僅是憑著樂趣在雕刻。關于核雕的知識,我所知有限。核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究竟源于何朝何代并沒有史書記載,當時我所知的最早記載是宋朝中期。不過,到明朝時,果核雕刻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我自小最愛聽的就是大人們講述明宣德年間的夏白眼,說他在橄欖核上雕刻16個小孩,每個小孩僅有半粒米大小,卻眉目清晰的故事。

只是刻刀無眼,一開始手法還不嫻熟,經常劃破手指。每次自樹林回到家,爹娘見我指間有殷紅的血跡,不免追問,我只是笑著告訴他們:“不用擔心,是鋸草劃破的。”不是苦笑,不是為了掩飾,而是發自內心的,因為刻得了自己心儀的物件,現在想來,那應該就是所謂的成就感吧。后來,我慢慢走出樹林,雕刻的載體也由樹干、石頭轉向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所有的雕刻制品在當時除了觀賞把玩,在民間還可以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用。我看到很多現代人也還是將桃核雕用作“辟邪”的。
在那時,看著別人欣賞、把玩、佩戴自己的核雕品內心是非常自得的。但是,雕刻期間這些榮譽感是要不得的,否則稍有走心,就會破壞果核,影響了雕刻的美觀,甚至損壞了果核,需要高度的精神集中和穩定性。因而有人說,雕刻果核的過程是極其沉悶痛苦的。其實不然,只要有足夠的興趣,任何東西都有它的可愛之處。
當然,疲于為功名奔波的人應該很難體會到這種感受吧。
秋實可見未來春
俗話說,開什么花,結什么果。我縱身四野,得來一身悠然。核雕于我,不是迫于生計的奔波,而是“添油加醋”的生活——讓我的人生充滿了滋味。現在回首,并不遺憾。用現代人的觀點,可以簡單概括成一句話:這就是我想要的結果。
但是每念及此,我又不得不多幾重疑惑。在物質條件非常充盈的如今,為什么很多人只是忙于奔波,而且在奔波之后并不快樂。偶爾看到一些人面對增長的數值報表笑一笑,但那笑容卻是稍縱即逝,又繼續忙碌。仿佛他們一心只為活著,而不是生活。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為自己選擇了不同的生長環境,則會結出不同的果實。縱使他們春花開得爛漫,但果實卻不盡相同。自己的內心也天壤之別,一個甜蜜如意,一個苦澀失意。人的選擇何嘗不也是如此。
我做核雕的創作過程,也充滿了期待。精心將桃核錯落交織的紋理轉化為藝術語言,豐富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把那些亂七八糟的紋路看做是一副生動活潑的畫面,沿著想象的軌跡,運用嫻熟的技藝,將神、形、理、趣融方寸之中,于是就化腐朽為神奇,變桃核為藝術。久經刻刀雕琢,一枚被遺棄的果核便重新煥發了生機,看到果實重生,怎會不滿心歡喜。
現代生活不也應如此嗎?
每一種選擇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興趣班影響到了孩子的興趣,累計的數值積聚成美好生活的障礙,花兒開出了事與愿違的聲音,還留它何用?每一刻都有不同的風景,每一景都在更迭中重生,生活應該像通過核雕綻放的重生,除去為了浮華而一路追逐的且行且怨,讓秋實的歡愉變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