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省級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以來,我國縣級財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強,基本實現了低水平的“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目標。但由于縣域經濟總量小,縣級財政支出責任和財力不匹配,當前我國縣級財力保障能力仍然偏弱,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是一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
本文筆者將結合河北省吳橋縣實際,淺探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建設。吳橋縣位于河北省滄州市,2013年全縣財政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完成4億元和2.73億元,較2009年分別增長了1.5和1.7倍。2013年公共財政支出達到11.39億元,主要得益于省級對縣級的轉移支付。從支出結構及占比來看,大部分支出用于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住房保障等民生,縣級財政已轉型為“民生型”財政。
財力保障困難
總體來看,吳橋縣財政目前存在著財政收入規模小、財政收入質量不高、對轉移支付依賴程度較高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縣級事權不斷增加,民生投入壓力持續加大。
二是經費保障標準較低,重大增支政策與保障機制不同步。吳橋縣一級預算單位(含鄉鎮)公用和人員經費只能做到按編制人數實行定額標準安排,其他二級單位經費很難保障。對出臺的重大增支政策,如提高公務員津補貼和規范事業人員績效工資,省級只批復標準,沒增加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補助,為此吳橋縣只有用有限的本級可用財力予以保障。這就造成橫向看各縣間標準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縱向來看省、市、縣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三是省對縣部分轉移支付額沒有隨時間、物價上漲等因素的變化作動態的調整。
四是縣級財政自身可用財力較少。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各項經濟指標絕對數處于滄州市各縣(市)的末位,尤其是可用財力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慢反過來又影響到可用財力的增長,形成惡性循環。
完善方向
一個保障有力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也是進一步改善縣鄉財政狀況,促進縣鄉財政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筆者認為縣級財力保障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完善。
第一,完善省對縣一般性轉移支付穩定增長機制。根據縣級財力實際情況,通過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規模,不斷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增加縣級機動財力,加大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和農業等方面專款補助力度。
第二,保障范圍和標準的制定應建立在更精確的測算基礎之上。目前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范圍、保障標準的測算因素還不夠全面、完整。建議應綜合考慮各縣財政供養人員系數、人口數量、土地面積、鄉(鎮)村個數、收入、財力、物價上漲幅度等因素,從而制定出更科學、接近實際情況的財政供養人口標準和財政保障標準。
第三,不斷提高縣級公用經費保障水平。省級統一制定分地區、分類縣級公用經費的明細項目及其定額標準,縣級保障不足的部分省對縣要加大基本保障需求補助,做到應保必保,并隨著物價上漲作動態調整。
第四,降低財政困難縣配套資金比例。應視縣級財政收入規模、財力狀況、供給水平等不同情況分類對待,不搞“一刀切”,能者多拿,弱者少拿。幫助困難縣解決民生問題時,應從省、市統籌考慮予以配套,最終結合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科學確定配套比例,讓財政困難縣的財力不斷得到充實。
第五,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不斷提高縣級財政實力。縣級政府要著力建立結構合理、來源可靠、后勁充足的財源體系,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變接受“輸血”為自己“造血”,不斷提高縣級財政自身實力。
(作者供職于河北省吳橋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