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中,規定了地方政府化解債務,特別是存量債務正式提上地方政府工作日程。對于地方政府長期以來過度舉債的歷史情況,無疑是一記重拳。針對《意見》當中提出的一些政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表示,化解地方債務,其難點并不在于“如何化”,而在于如何界定每級地方政府所需負擔的債務,還在于如何在化解政府債務過程中,建立完善的監督和預警制度。以避免“越化越多”的情況出現。
難以界定的債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和其他經濟人一樣,地方政府作為債務人入市舉債,不僅要看其籌資目的的正當性,還要考慮其往昔的“債務業績”,需要公開其真實的資產與負債情況。
趙全厚表示,目前中國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債臺高筑”的現實情況,某些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甚至超過其年度財政收入數倍。一旦公開披露這些信息,很可能會顯示該地方政府不具備足夠的籌資債信,反而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換言之,隱性債務顯性化是制約地方政府規范舉債的一道鴻溝。
“所以問題并不出在如何化債上。”他表示,現在地方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如何以“巧妙的”方式來披露這些實際存在,但一直“隱形”的債務。
然而,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在高額債務困擾的同時,還能源源不斷地融資。這是因為,地方政府經過較長時期的“摸索”,已經形成較為經典的融資模式,即利用城市投資建設公司或者土地儲備整理中心等融資平臺籌資,甚至將多數債務轉嫁至下屬事業單位和企業中。
其有利之處,不僅在于能夠繞開《預算法》中對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的限制,還在于僅僅披露融資平臺的財務信息就可以籌集資金,而不必公布地方政府的整體財政狀況。這樣,政府可以通過披露有限信息達到理想的融資目的。其中,地方政府需要“精心籌劃”的地方僅在于,如何適當增添一些融資平臺的必要資產(如土地注資、財政承諾等),或通過融資平臺的“重新組合”(如剝離資產負債嚴重失衡的子平臺)來減少債務。如此一來,融資平臺經過“美容化妝”靚麗地登上融資舞臺,資金便會源源不斷地籌集而至。
趙全厚表示,有了這樣的“便利”之路,地方政府能夠達到“新官不理舊賬”的目的,形成了典型的路徑依賴。很可能大多數地方政府就不會主動選擇走那條“需要久經考驗”的、規范的地方政府公債之道。由此看來,規范透明的公債融資制度對地方政府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而在這種長期的多債務人情況下,如何界定每級地方政府所需要負擔的債務就成了一個艱難的問題。趙全厚表示,建立政府資產負債表本身從技術手段上來說并不難,難的是如何界定地方政府資產的范圍。“比如說一塊土地,雖然它在某個市縣的范圍內,但它非常有可能歸屬權并非屬于該市縣。”他表示,資產所有權和資產管理權以及資產經營權都屬于不同的概念,而現在由于我國地方政府資產管理的混亂,極易出現“賺錢歸我,負債歸你”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在上下級政府(省對市縣,中央對省市)更加嚴重。
監督制度尚不足
趙全厚表示,在《意見》出臺之后,地方政府的推薦借債渠道基本上只剩下了PPP模式與發行政府公債兩種。PPP模式尚在發展過程中,政府公債作為一種傳統的地方政府借貸工具,理應獲得相當的重視和研究。
所謂地方政府公債,是地方政府為了特定支出目的,利用債務信用工具籌集資金的一種融資形式。一般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公債是以地方政府的名義直接面對社會公眾以市場化的方式發行的。地方政府公債作為一種信用形式必須到期清償,而且從債務償還的法律責任來說,地方政府是第一法律債務人,直接面對社會公眾和市場,負責債務清償。如果出現債務清償危機,容易造成地方政府財政風險,影響地方政府的正常運行。因此,地方政府公債制度的建立不僅需要考慮地方政府的籌資需求,而且需要考慮其債務風險控制能力和債務清償能力。如果缺乏良性的“閘門”,地方政府公債制度的確立就因失之偏頗而不可持續。
趙全厚表示,中國是單一制國家,而且處于體制轉軌期間,上下級政府之間缺乏明確的責任劃分,預算約束有待進一步硬化,民主化監督力量明顯不足,這些因素必然影響地方政府公債制度的有效建設。換而言之,由于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尚待深化,行政考核體系有待健全,目前地方政府“惟上”的多,“慮下”的少,容易形成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單純依靠上級政府監控的地方政府債務發行,容易失去有效的監督與制約,因此不能排除地方公債濫發的可能。尤其是在中央與地方預算軟約束的情況下,因為道德風險的存在,很可能會進一步助漲地方公債的泛濫,引發大的財政風險。目前,下級政府只是或主要是向上級政府負責,由此導致上級對下級監督不力。若不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中國地方政府公債制度建設難有重大突破。
他表示,在地方政府公債發行的基本條件相對成熟之前,還有幾方面的準備工作需提前著手。
首先,需要構建符合現實的政府債務風險預警系統和風險防范化解機制,是實現公債管理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在不斷探討債務風險的預警防范措施,有的已經制定了一些具體措施。但這些預警制度無論是監控指標設計還是指標評價標準仍然處于探索中,因此應該盡快加強這方面的規范性研究和試點,盡早建立統一的預警體系,為公債管理的現實服務。
此外,還應進一步健全完善償債基金。償債準備金是財政部門按債務余額一定比例建立的,用于正常還款出現問題時臨時墊付的周轉性資金,目的是保證按時還本付息付費,維護政府信譽。從資金來源看,償債準備金可由地方各級財政部門通過年度預算安排、財政結余調劑以及項目效益一定比例的劃轉等途徑解決。在管理上,可由各級財政部門統一進行財務管理,實行專戶存儲,單獨核算。在使用上,應嚴格償債準備金的使用和回補程序,防止償債準備金成為一次性資金,墊付后應及時采取措施回補,以保證償債準備金的完整和不斷增值。
概括而言,建立規范的地方公債制度,需要“消其腫”(逐步化解地方政府現存債務)、“斷其臺”(嚴格限制乃至于禁止變相利用各種融資平臺行政府舉債之實)、“建其責”(構建有效的問責機制,防止地方公債泛濫),“評其級”(建立科學合理的信用評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