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載人航天的最終目標——建立中國自己的空間站,“高高在上”的航天科技與咱們老百姓的生活究竟有什么關系?
航天事業回報豐厚
如果我對你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就會有7~12元的回報,你或許會將信將疑,這回報的錢誰給啊?如果我告訴你,40多年前美國實施的“阿波羅”計劃曾帶來3000多項技術專利,令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爭今受益匪淺,總共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航天科技,其中人工智能、遙感技術等高新科技帶動了多個行業的繁榮。在中國,1100多種新材料。有80%是在航天科技的引領下研制成功的,目前,已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運用于通信、醫療等行業。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枯燥的數字真無聊,與我又有什么關系呢?
好,那就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說起,淡點生動有趣的吧。
太空物理課與巴西世界杯
作為一個今日中學生,看了“神十”航天員王亞平的太空授課了嗎?如果你看的是電視直播,聽課的你就是在享受航天科技的成果啊。這堂非同尋常的太空物理課,課堂設在“天宮一號”,在50分鐘的授課時間內,“天宮一號”已經繞地球半圈多了,也就是說王老師已經飛到地球的另一邊去了,但她卻仍然能與在北京的中小學生互動交流。事實上,看似簡單的太空授課,需要強大的航天測控能力在背后支持,這其中剛建成不久的中國“天鏈一號”數據中繼衛星系統功不可沒。
如果你是個足球迷,2014年暑假最吸引你的一定是又可以看世界杯了。2014年的世界杯將在巴西舉行。巴西與北京時差11個小時,有了位于離地36000千米高的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通信衛星,“天涯若比鄰”,只要你能熬夜,你就能觀看每一場比賽的直播。如果說,看王老師上課是免費的,那看世界杯可是要付錢的,只是出錢的是中央電視臺而已,其中就包括租用同步通信衛星的費用。
手機里的谷歌地圖
在美國舊金山,有一處高地可以俯瞰整個舊金山大橋,筆者開車第一次去,一時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目的地,為什么不用GPS呢?是啊,為什么不用!在汽車導航儀的幫助下,我們很快找到了那個山頭。衛星導航就這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車用導航儀對我這樣的步行者不太適用,于是就在手機里裝了個谷歌地圖軟件。它既能以衛星視圖,形象、真實地顯示你當前所處的位置,又能告訴你怎樣坐公交車前往目的地。對一個旅行愛好者來說,真是太有用了。
簡稱GPS的全球定位系統,是上世紀70年代美軍研制的第一代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當時的目的是為軍隊提供實時的、全天候的、全球性的導航服務,用于情報收集、核爆炸監測和應急通信等軍事目的。后來,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現在不僅有可掛在鑰匙圈上的小巧的GPS定位設備,還有可在上面查詢道路交通信息的能穿在身上的GPS夾克。更受人歡迎的是GPS鞋,這種運動鞋里帶有一片微小的GPS芯片,該芯片可以與4顆國際衛星進行聯絡,無論你身在世界何處,它都能幫助你迅速確定自己的方位,順利到達目的地。
值得一提的是,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由30余顆衛星組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世人提供覆蓋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人造衛星與太陽能熱水器
在農村,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已經越來越普遍了。這些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能熱水器的工作、使用效率高。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交通指示牌和路燈也用上了太陽能。它們和太陽能熱水器一樣。都有一塊引人注目的太陽能電池板。這種太陽能電池板最早是用來給人造衛星提供電力的。現在,光伏發電已成為一個清潔能源的新興產業。
數碼相機在月球亮相
1969年7月,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首次用數碼相機拍下了月球的照片。盡管當時所用的數碼相機的分辨率還達不到30萬像素。仍然需要使用感光膠片作為正式記錄媒介,但數碼相機的圖像信號卻能通過衛星直接傳到地面指揮中心。這對于航天事業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如今,數碼相機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增添了人們的生活樂趣。
天上育種地上吃
在中國,推廣最好的太空技術,無疑是太空育種。太空蔬菜種子,就是將普通蔬菜種子搭載于航天器,經過太空失重、輻射、缺氧等特殊環境,使其內部的DNA遺傳結構發生突變,其結果就像是在地面上搞基因育種,返回地面后再經農業專家多年培育而成。目前,中國已經培育出了各種太空綠葉蔬菜、太空苦瓜、太空黃瓜、太空青椒、太空西紅柿、太空茄子、太空南瓜、太空大豆等等。
事實上,從1987年起,中國歷次發射的返回式航天器,都曾進行太空育種試驗。以“神舟”系列飛船為例,就曾搭載過水果、蔬菜、樹種、中藥、花卉、茶葉、農作物、微生物菌種及蛋卵9大類。到目前為止,已經有70多個太空育種的新品種進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方便面中的“太空蔬菜”
對方便面,你一定不陌生吧。方便面不能光有面,還要有調味粉包、油料包以及脫水蔬菜包。你可別小看了這不起眼的小小蔬菜包,它可是貨真價實的“太空蔬菜”呢。當年,為了讓“阿波羅”宇航員在太空吃到蔬菜以補充維生素,發明了蔬菜冷凍脫水技術。這種技術幾乎能除去蔬菜中的全部水分,但同時能保留98%的營養成分。雖然它看起來只是皺巴巴的菜干,食用時只需泡進水里即可恢復原本的色澤、營養和風味。
航天服內膽與氣墊鞋
對愛好運動的青少年來說,有一雙名牌氣墊鞋,總能讓他們渾身是勁興奮上好一陣子。盡管氣墊鞋的功效實際上沒那么神奇,但是其技術卻頗有來頭。當年,為了給宇航員制造完整的、厚度均勻且能耐受很大壓力的航天服內膽,科學家發明了把一團耐壓軟材料加熱軟化,放在模具中,然后再向這個模具吹入高壓氣體的方法,這就是“中空吹塑成型”技術。后來,運動鞋制造商發現,使用這種技術可以快速高效地制造完整的鞋幫,于是便廣泛地將其應用于運動鞋的制造。航天服內膽就這樣“落地”,成了人們腳上的氣墊鞋。
尿不濕可不是為孩子發明的
1961年,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剛剛鉆進發射艙,突然感到尿急得不行,只好又爬下來,順著太空服的管子向外排尿;還是在這一年,坐在遲遲不能發射的飛船里,美國宇航員謝潑德也遭遇了尿急困擾,他的結局比較“悲催”,指揮官命令他“就地卸壓”,就尿在太空服里。由于同樣的尷尬一再上演,讓人稱“太空服之父”的華人科學家唐鑫源看不下去了,他在上世紀80年代完成了對太空服的改進,發明了利用高分子吸收體的能吸水1400毫升的紙尿片,為航天員解決了難言的內急之隱。后來,才有了今天小寶寶們用的尿不濕。
功臣與衛士
10年前,“非典”曾肆虐中國。在疫情瘋狂擴散,一時難以控制的情況下,人們找到了初步甄別感染者的最簡單的方法:測體溫。然而,由誰來給所有的人測體溫呢?一籌莫展的日子沒過多久,一個新設備出現在了許多公共場所,只要從它面前走過,人的體溫就能準確顯示出來,既不費時又不費力。這個設備就是源于航天領域紅外線天文觀測技術的“紅外線溫度計”,它為我們成功抗擊非典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在公共場所常見的煙霧探測器,也是源自航天技術的產品。上世紀70年代,美國建立了自己的太空實驗室,如果實驗室起火,將是個大麻煩。于是,航天技術專家為空間實驗室發明了首個煙霧探測器,用于火災報警。如今超市、倉庫、旅館、歌舞廳甚至家庭廚房,凡有火災隱患的場所都有了煙霧探測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