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被“小魚”撞了一下腰
未來的某一天,如果發現一群魚,總是圍繞在潛艇或軍艦左右;又或者潛水時,發現一條魚總是朝你吐著泡泡,那可要小心了,它們很可能就是“魚形間諜”。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美國海軍正在研制這種“間諜”。
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工程實驗室里,一只在水中游來游去的“蝠鲼機器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雖然“蝠鲼機器人”目前還連接著電源和計算機,但看上去和真的一樣,并有望今后能夠獨立行動。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海洋戰略的發展,水下機器人已然成為各國軍事競備的一大亮點。
諜問:魚形間諜的研發難點在哪里?它會生銹嗎?
是的,由于水下機器人所處的特殊環境,在機械設計上,它們比陸地機器人難度更大。
舉例來說,當“魚形間諜”追蹤艦艇時,只需要考慮水面以下50米的動力和壓力,但是當“魚形間諜”追蹤深水潛艇時,情況則大不相同。
目前世界上級別最高的核潛艇,可以下潛1000米左右。如果“魚形間諜”對其實施追蹤,這就要求更優良的抗壓能力和驅動能力。
以往的水下機器人通常擁有堅硬的外殼、魚雷狀外形以及渦輪機驅動,但這種形狀和驅動方式,極大地限制了“魚形間諜”的機動性。
尤其是途經淺灘時,推進器往往會卷起厚厚的沉淀物,容易被海草纏繞,更容易被對手發現。
科學家發現,海洋魚類善于利用洋流和肌肉收縮的方式為前進提供動力,這種方式靈活、隱蔽,非常值得借鑒。他們從中獲得靈感,利用一整塊柔軟的聚合材料制成了仿真“魚形間諜”,通過身體的“肌肉”運動,使它像真魚一樣,上下左右游動,并且,永遠不會生銹。
因為水下作業要求不斷提高,這款“魚形間諜”不光在抗壓和驅動方面有了革命性改變,就連線路絕緣、精準識別方面也有了大幅提高。
有人說,這種由螺旋槳到仿生推進的動力變革,意義不亞于飛機進入噴氣時代。
誰被“石頭”硌了一下腳
除了間諜戰,交戰雙方還會有很多小動作,偷襲戰就是其中的一種。
這種偷襲可不是趁著夜色、闖入敵營、奮力殺敵,而是,悄無聲息地潛入敵人的軍事基地,安放遙控炸彈。然后,等待敵人出現時,將炸彈引爆。
這樣的情景在伊拉克戰場上已經多次上演。
這個時候,“石頭間諜”就可以派上用場。
因為在伊拉克戰場上屢次吃虧,美軍發現,軍隊迫切需要能夠提早發現敵人的間諜設備。
“石頭間諜”應運而生。
“石頭間諜”,聽上去有點呆呆的——石頭沒有手,沒有腳,沒有敏銳的眼睛……除非你扔了它,否則它只能呆在原地,任人踩踏。
對啊,就是要讓石頭呆在原地,任人踩踏。
因為,石頭無處不在,不會引起特別注意,這樣才能靜悄悄地展開間諜工作。
諜問:石頭間諜如何呆在原地履行自己的間諜任務呢?
美國科學家研制出的這種“石頭間諜”,和高爾夫球差不多大小。該裝置運用了最新的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裝在“石頭間諜”肚子里的微型電子傳感器能在6米~10米的距離內,迅速捕捉到人與地面接觸時發出的振蕩波,從而探測對手的行蹤。
簡單點說,“石頭間諜”會聽對手的腳步聲。
你一定會問,怎么才能區分出腳步聲是對手的還是自己人的呢?
這的確是個棘手的問題。無奈之下,美軍將“石頭間諜”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用飛機悄悄投放到對手的活動區域,在對手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另一部分,則擺放到自家的軍事設施附近,幫助守衛和及時發現敵人的破壞活動。
所以,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石頭”,只要被它們監控定位,一個炮彈過去,那些偷襲的家伙,瞬間就會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