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蘇格蘭能源專家
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再度狂飆,節能減排仍似鏡花水月
縱觀當今世界,任何期冀有所作為的政府,都需肩負起在經濟發展和能源與環境保護之間實現平衡的重任。由于中國的經濟體制和能源結構具有特殊性,這一挑戰尤其嚴峻。
為達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遠期平衡,政府不得不屢屢調整短期施政重點。中國當前基礎設施投資的大規模增長,正是這些調整再度上演的信號。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中國曾在降低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減少二氧化硫和其他大氣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之后在“十二五”規劃(2011-2015)中,政府又設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標,包括將能源消費強度降低16%、碳排放強度降低17%、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從2010年的8.6%提高至2015年的11.4%等。
若上述目標能成功實現,將顯著提升中國的能源安全、改善空氣質量,并為2020年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40%至45%的國際承諾作出積極貢獻。
為達成這些計劃,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致力于改善能源結構的發展戰略,其中包括限制煤炭的生產使用,提高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比重,以及努力提高頁巖氣、煤基合成天然氣的產量等。
與此同時,2004年頒布的降低能耗強度舉措仍將繼續實施。此外,政府還引入了新的能源價格機制,并提高部分能源產品的價格。由于公眾對空氣污染問題日益關切,也進一步強化了上述戰略與措施的實施進度,尤其是“煤改氣”進程和減少機動車排放等。
近幾個月的數據表明,政府很有希望如期實現“十二五”規劃中的部分重要目標。自2011年起,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就不斷加大,成效也逐步顯現,比如2011年到2013年,中國單位GDP能耗強度降低了9.0%、碳排放強度下降10.7%。同期能源消費總量雖增長4.7%,煤炭消費量卻僅增加4.0%,創下2001年以來的最低年度增幅。此外在2013年,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也達到9.8%。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屆政府的首要施政目標之一仍是繼續推進城鎮化進程。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人口將再增加1億。而與城鎮化緊密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經濟減速或將導致房地產市場崩盤。
在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后,中國政府于今年3月公布了一批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除城市住房外,項目還包括了鐵路、機場、港口和各類清潔能源等。受此影響,4月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增幅擴大至22%,五月更達到28%,大大高于2014年前3個月不到10%的平均增幅。
暫且不論這些新城鎮建成之后能否實現綠色環保,其在建設過程中已不可避免地會用到大量高能耗制品,比如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此外,雖然興建更高層的建筑可以提高城市用地效率,但這些建筑使用鋼鐵的比例又明顯高于較為低矮的房屋。
因此從整體上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很有可能導致能源消費量增加,以及單位GDP能源強度下降速度的放緩。問題的關鍵則在于,增加的這部分能耗來自何處?
在過去,由于煤礦能迅速提高產量并滿足市場需求,煤炭一直是能源消耗量急劇上升時期的“寵兒”。而當前,除了煤炭以外,唯一能在短期內滿足市場需求的,只有進口液化天然氣(LNG)。
中國計劃在2012至2015年間,將液化天然氣的進口能力提高一倍。如果再加上中亞新近建成的輸氣線路,理論上它們可以滿足短期內的需求劇增。然而,這些天然氣的價格并不低廉,并且輸送管道也無法在短期內鋪設至所需地區。就此而言,煤炭依然是中國當前最便宜、供應彈性最好的一次能源。
因此,若政府不能有效管控能源消費結構和當前的基礎設施投資熱潮,想在2015年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仍無異于鏡花水月、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