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既是葡萄酒愛好者又是電影達人,那么你對《酒業風云》(Bottle Shock)一定不陌生,它真實再現了1976年巴黎品酒會的轟動場面,美國納帕谷的葡萄酒戰勝了法國勃艮第的眾多名莊,舉世震驚。納帕谷由此登堂入室,成為世界知名產地,美國葡萄酒產業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電影里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令人記憶深刻:酒莊最好的肥料是莊園主的腳步(The vineyard's best fertilizer is the owner's footsteps)這正是納帕谷葡萄酒能夠脫穎而出的最重要原因,對于品質的不懈追求。
美國這個崇尚自由的移民國家,對于外來文化非常包容和接納,通過融合與創新,產生了豐富多層次的特有文化,在葡萄酒方面亦然,與澳洲、南非、智利等其他新世界截然不同,只要對加州葡萄酒稍加了解,就能夠感知到濃烈的美國精神,這是葡萄酒的“魂”。
時下,中國葡萄酒市場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中的一塊不可或缺的版圖,而將中國葡萄酒打造成具有獨特風格和文化的代表產品,還是要從最基本的“田間地頭”和“春種秋收”做起。畢竟,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葡萄酒大事件”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做好準備,靜待爆發一刻的到來。
筆者最近走過幾個產區,葡萄酒酒莊可謂遍地開花,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由“分離”到“統一”,這對于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無疑是利好消息。從世界范圍看,好酒大都出現在能夠完全控制葡萄質量的企業,在國內各產區也得到了印證,例如在華夏長城酒莊品嘗的小白玫瑰干白驚艷眾人,也讓我們對釀酒師嚴斌女士的堅持和努力欽佩不已,“做酒莊最重要的是堅持”,話語平實,卻一語中的。像這樣一批熱愛葡萄酒、具有專業素養,堅持理想的人,正不斷將國產葡萄酒的品質推向更高的層面。
在品質的前提下,如何賦予該產區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內涵,則需要該產區所有企業共同挖掘和打造。通天酒業王曉鳴總裁在葡香型“雅羅白”上市發布會上時說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打造純中國血脈的葡萄酒產品,是每個葡萄酒從業者的責任。這樣的話振聾發聵,令人激動。
目前,我們已經感知到新疆的異域風情、云南的紅色土地、煙臺的葡萄海岸、西北的絲綢之路、鴨綠江河谷的壯美等等這些具有強烈地域特征的文化元素,如何整理出其中精髓,形成統一的認知和宣傳模式,讓“小區域”的文化價值不斷放大,賦予中國葡萄酒更多的精神內涵,需要全行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