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觀世界,一座偉大的城市,必定首先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在未來通向幸福城市的道路上,武漢正準備從四個方面著手:優化城市格局,保護生態本底,堅持綠色發展,完善公共服務。
11月24日下午,在東湖公園內散步的小周驚訝于眼前晴空下的景致,用手機拍下了許多照片,并激動地分享到“朋友圈”。
近年來,人工增雨在武漢已經不是新聞。大拆大建中的大武漢面對高的離譜的PM2.5,經常借助人工增雨來改善空氣質量。數據顯示,經過23日下午的人工增雨,空氣PM2.5濃度從304驟降至16,空氣質量由“重度污染”變為“良”。霧霾天氣應急委在23日凌晨發布的霧霾天氣三級預警,也于24日中午解除。
武漢的環境問題,一直為市民所抱怨,也是市長唐良智的心頭大患。面對伴隨著武漢迅猛發展的陣痛,必須通過科學的規劃來給未來止痛、祛病。
11月20日至22日,武漢市政府主持召開了武漢國際友城高峰論壇。論壇邀請了武漢友好城市的市長、副市長或相關代表,以及包括劉太格先生在內的規劃專家、學者。從會議的規模上,足夠看出武漢市政府對這次會議的重視以及打造綠色城市的決心。唐良智作為武漢的代表,在會議上首先發言。
在唐良智眼里,武漢的大江大湖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自然稟賦。兩江交匯、百湖密布,林在城中、城在林中,讓這里具備了江南城市的浪漫與魅力。今天與國際友人共同探討生態宜居幸福城市的建設之路,分享城市綠色發展的經驗與智慧,實際上表明了將武漢打造為詩意生活的棲居地的決心。
唐市長說,城市是人類的共有家園,宜居則是城市的首要功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綜觀世界,一座偉大的城市,必定首先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在未來通向幸福城市的道路上,武漢正準備從四個方面著手:優化城市格局,保護生態本底,堅持綠色發展,完善公共服務。
首先,確立“1+6”城市化新格局,是優化城市格局的第一部步。“1”即主城區,并嚴格控制在三環線以內;“6”即主城區以外的新城區,按照“獨立城市”理念,各規劃建設一座中等規模的現代化新城。主城與新城、新城與新城之間,形成綠色生態廊道和開敞空間,實現相對分隔。
這種規劃思想與“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先生為武漢提出的建議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重塑城市“空間之形”,雖然在當下會帶來很多麻煩,但從遠期的規劃來看,避免了“攤大餅”,適合中國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第二,武漢正著力打造“500米見綠、1000米見園、2000米見水”的生態景觀體系。這其中包括“兩軸兩環、六楔多廊”的生態框架體系,點線面結合的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以及生態水網的構建。
總面積330萬平方米的江灘公園與正在建設的張公提城市森林公園,都是武漢綠地生態體系的一部分,而生態水網的構建已經嶄露頭角。持續提升的生態環境也吸引了2015年第十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的到來。縱觀這幾年的發展,武漢的綠色生態體系建設已經在路上了。
第三,“低碳”絕對是近兩年的高頻詞匯。唐良智強調,武漢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要努力建設全國“兩型社會”典型示范區。
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是一個綠色武漢的責任。今天的武漢,正在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并大力發展著綠色交通。
第四,完善公共服務就是成就“民生之福”。從唐市長的講話中我們得知,武漢正在建立健全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正在努力讓全體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而民生支出已經占到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60%以上。
從2011年3月至今,已近三年。這對于市長的任期不算長,也不算短了。
三年的時間,唐良智為武漢的付出是看得見的。2011年7月,唐良智推動“城管革命”進程,提出年內要大變樣,“不達目的絕不收兵”;2012年4月,他在中國綠公司年會上提出“風水輪流轉,機會到武漢”,稱武漢將以“林秀鳥自來”的理念發展市場、建設城市,為有意來漢發展的企業提升了信心;而在今年11月25日的武漢市政府常務會上,唐良智不僅提出要完善武漢市的垃圾處置及配套設施建設,三年內將固體垃圾“變廢為寶”的計劃,還要求相關部門盡快研究制定霧霾治理方案,強調治理霧霾絕不能只“看天吃飯”,要采取多種措施,早“下手”。
“春城無處不飛花”與“萬家煙樹滿晴川”的生活是每個都市人所向往的。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無論是關注還是抱怨,亦是這種向往的反映。如今,明確了武漢未來的方向,社會各界就應協同合作,并給予自己足夠的信心。畢竟,要讓我們的天更藍、草更綠,唐良智要做的還有很多,我們要做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