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老東西非常好。”劉太格認為,武漢市在規劃中要重視老建筑的作用,謹慎開發,保護整個老租界的城市風貌。
樸素的西裝與優雅的談吐,是劉太格先生留給人的第一印象。
在這一次友城高峰論壇上,武漢已經是第三次見到這位老人了。在劉太格先生的印象里,武漢是特色的老建筑、美麗的大湖泊,以及穿城而過的大江大河。他說,第二次來武漢時,就發現漢口老租界區出現了不少現代化的高樓,這讓他認識到武漢經濟的迅猛發展;但同時也覺得,這些現代化高樓與老租界的風貌并不是很協調,使城市風貌受了一些損失。
不學西方談“民主”
在劉太格先生眼里,城市的規劃與政府的主動性是分不開的。
從西方的角度來看,政府不協商立場,而是主動承擔起重大的責任去規劃一大片土地,就是不民主。日本成田機場的跑道建設拖延十余年無法建設,甚至因為“協議”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夜間起降;撒切爾夫人曾經一上臺就取消了所有政府規劃,如今卻都恢復了。這背后的原因,就是在沒有政府的主動規劃之下,沒有辦法控制環境、提高效率,沒有辦法將城市梳理協調。
新加坡在規劃上做得很全面,政府在其中承擔了很大的責任。每個地塊的紅線、容積率、高度控制以及進出口等方面,都在政府規劃之中。而涉及到民意,并不會盡力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是征集相關社團的民意,了解到整體上存在的真實問題,從而建立起宏觀的思路。有時候也會舉辦方案展覽,有序地收集各方面提供的意見。
正因為如此,新加坡表現出了一種與東西方國家都不相同的氣質,并真正走上了一條又好又快的規劃之路。
分析中國的城市規劃,主要問題是規劃的不健全。而這個不健全主要表現為不長遠、不專業。有的地方看起來做了一份像樣的規劃,但也只考慮了幾十年的情況,對局勢的把握也不夠宏觀;有的官員看起來設計了很多方案,但歸根結底也只是設計,說白了就是搶了投資商和建筑師的活兒,離合理的規劃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城市就像人體,太過放任不會健康。中國政府如今奉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就使政府具備了掌握強勢的規劃執行力的條件。雖然把規劃行為放入中國社會的大環境中,并不會僅僅是寫個方案、畫張藍圖那么簡單,但至少可以順著一條合理的路走下去。
特色不等于地標
采訪中,劉太格先生向大家提了一個問題:世界上有哪兩個地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是一樣的,又有哪兩個地方的現代建筑是一樣的嗎?
問題的答案雖不是絕對的,但表述的觀點大家一致贊同。自然風光展現著一方水土,人文景觀則代表了一方人。這種地域性的風格才是成為城市特色的最根本元素。西方曾有評價稱新加坡的規劃并不能算得上成功,因為沒有地標性的震撼的建筑。對此,劉太格當年的回答是,城市最重要的要求是震撼性形象還是功能和環境?震撼性的東西,能夠在功能合理、方便舒適、環境優美的基礎上取得當然最好,但不要為了震撼而震撼,從而犧牲了城市的基本規劃條件。
武漢不會有紫禁城,也不會有凱旋門,但若把新央視大樓擱在武漢,倒也不存在什么奇怪的感覺。在網上評出的巴黎12大標志性建筑中,也看不到21世紀的現代高塔。
武漢自身的老建筑特色鮮明,數量龐大,這是城市的寶貴財富。這些老建筑不僅有歐式的,還有民國時期的,是每天都能看見的城市記憶。城市中的大江大湖也是武漢的一大特色,畢竟像武漢這樣“騎”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上的城市是不多見的。
“中國的老東西非常好。”劉太格認為,武漢市在規劃中要重視老建筑的作用,謹慎開發,保護整個老租界的城市風貌;同時處理好防洪與景觀的關系,繪制大江、大湖、大橋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工作做好了,會為武漢增色不少。
做大“碗”留空間
“把碗做大點,肯定比小了好。”
在劉太格的規劃理念中,一座城市就好比一個飯碗,人口就好比碗里的飯。碗大飯少,可以加菜加湯,建設更多的城市配套設施;但碗要小了,不夠裝下飯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病就會接踵而來。
衛星城是新加坡解決城市擁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有近30個衛星城為中心城區服務著,促成了和諧的城市格局。但從人口的比例來看,武漢可能需要60個衛星城,這是不現實的。對此,劉太格建議武漢可以考慮更細化的城市格局分層,建設成為“中心區、中等城鎮、衛星城、小城鎮”的多元化城市格局,避免“攤大餅”。而這恰好與武漢當前1+6城市格局與“獨立成市”的規劃不謀而合。
聽聞武漢正在做2049的長期規劃,劉太格表示,規劃中的人口預測盡量多一些,要更大膽地做遠期規劃。所謂遠期是指要在60年以上,要在規劃之初就留出足夠的土地給市民長期使用、穩定安居發展;同時,注意分解現階段目標,以5年、10年、15年等短期計劃為節點,逐步加以完善。而在整體規劃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問題,不應該成為阻礙規劃實行的理由。劉太格強調,資金問題可以等待時間去解決,但未來應該做的事一定要納入規劃之中,要考慮什么是城市最需要的。
另外,對于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劉太格分析:中國各大城市有個通病,即商業中心靠得太近,人流車流集中。應把商業中心打散,系統化分散不同的商業中心,并建設科學、高效的快速路,從而釋放交通壓力。
武漢需要劉太格,或者說武漢需要如劉太格一樣的規劃眼光。
今天的我們正在經歷城市進化的陣痛期,行路之難與污染之重僅僅是這種痛的外在表現。種種問題的背后,是武漢必須面臨的挑戰,卻也是機遇。當我們聽到生活中的抱怨時,應該更努力地建設避免這些矛盾的未來。
人生七十古來稀。劉太格先生已入致事之年,卻依然奔波于如此峰會之間。這其中不僅是對他本人的認可與敬仰,更源于無數人對美好家園的向往。既然陣痛已經來臨,武漢就必須搭上這趟高速奔馳的列車。
期待有一天,武漢再見到劉太格先生的時候,空氣可以更清新,面貌可以更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