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鄧飛的新書《免費午餐:柔軟改變中國》問世,該書記錄了“免費午餐”這場互聯網發起的最大公益項目兩年以來的發展歷程,時間雖不長,感受卻很深。封面上,那張沾有飯粒的男孩的臉,和眺望著遠方的眼神,的確是柔柔的觸到了讀者的內心。扉頁上,鄧飛這樣寫道:這本書,獻給我的女兒三三,和那些父母不在身邊的鄉村孩子。
用柔軟改變中國的鄧飛是個典型的湖南漢子,方正的臉龐,緊蹙的川字眉、隱隱的絡腮胡,連他自己都承認骨子里帶有湖南人的匪氣,“直截了當,不會拐彎抹角,又有人情味,講義氣,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有想象力”。
11年的調查記者生涯,鄧飛關注更多的是社會黑暗面,已經習慣用橫眉冷對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手中筆更像是一把手術刀,割除毒瘤才是治病良方。但現在的他意識到,愛和柔軟才是中國力量的源泉。
做公益之前,他從不捐款,覺得那是有錢人的事兒,和自己無關。但現在已經有7個公益組織和鄧飛的名字連在了一起。
從呼吁者到執行者,從批評揭露到解決建設,鄧飛的轉型讓很多人感嘆。但他自己說,“從調查記者轉型做公益,我覺得一切都很自然,因為兩者目標都是想讓我們生活更美好。”
讓生活更美好,是鄧飛做記者的理想,但通過手中的筆去呼吁去推動,卻始終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直到他遇到了微博。
2008年一次采訪中,他認識了被拐賣兒童的父親彭高峰,為了尋找丟失的孩子,鄧飛將孩子的照片放在微博上,沒想到兩年后,這條被轉發6000多萬次的微博真的從14億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這個孩子。
這件事對鄧飛的震撼很大,也讓他很興奮,微博可以讓讀者參與其中,成為自己的伙伴,只要有人,就會有錢有物有辦法,就能行動起來。“以前我是號召者,現在有了微博就有了行動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其實,鄧飛一直以來都很關注婦女兒童權利的社會問題,但由一次單純的采訪,變成終生奮斗的事業卻是因為女兒。正如新書扉頁的寄語中寫到的,有了女兒之后的鄧飛對孩子的問題更多了一份牽絆,“做公益最初的動力,就源于一個父親的悲憫之心,因為我自己也有一個女兒,所以對這些孩子的遭遇感同身受。”
2011年2月,在年會上鄧飛遇到一名貴州的支教老師,這位老師說她的學生常常沒有午餐,只能用涼水充饑。得知這個情況之后,鄧飛到多個貧困地區的學校進行實地調查,發現這絕非個別現象。
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他表示,他自己也是山村里走出來的,知道窮日子對孩子的影響,沒有鞋沒有衣不會死人,但這種大規模的饑餓,成年累月的饑不擇食,才是最可怕的,這不僅是物質匱乏的問題,更是健康權生命權的問題。
“按我的經驗,如果通過寫文章來督促政府部門有所作為,這么一個問題至少要寫上十年才有可能有所變化,而我現在手邊就有微博,為什么不先行動起來,越早越好。”說干就干,鄧飛聯合起500名記者同行成立了“免費午餐”,倡議全民每天捐贈3元為貧困地區學童提供免費午餐。2個月后,第一所免費午餐的試點學校就正式落地了。
對每一所學校,鄧飛都會和志愿者、當地同行進行采訪考察,將實際情況通過微博公諸于眾,并且要求學校每天將采買清單及時公布。這種微博直播模式也開創了公益組織的新形式。半年之后,免費午餐就收集善款2500萬元,惠及13個省份1500多個學校。
但在免費午餐開始不久,郭美美事件爆發了,社會開始對公益組織產生質疑,不少網友提問鄧飛,鄉村一碗面條多少錢,雞蛋的價格是多少,志愿者是打車還是坐公交……從來都是監督者身份的鄧飛,如今成為被監督者,身份的轉化讓他一時有些不適應。但同時也正因為有曾經監督的經驗,他明白,當初自己批評別人,是因為對方不誠實,讓群眾不信任,只要自己把這一點做好了,自然就會化解質疑。
對于那些偏遠山區的學校,志愿者們無法每天現場監控,如何保證每一筆錢的安全?對此,鄧飛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群眾監督。每到一所學校,就召開一次群眾大會,召集當地所有媒體、所有學生家長、老黨員老干部,聲明捐給學校的每一筆錢是給孩子們吃飯用的,希望大家共同監管。
鄧飛也進一步加強團隊管理和資金流水的全公開透明,“我們沒有任何私心私利,只要全面透明公開,捐贈者和志愿者發現善款是放在可靠人的手中,他們就會繼續支持和信任我們,而同時透明也會防止我們犯錯誤。”
鄧飛和志愿者們的努力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也受到了官方的認可,國家副總理李克強和汪洋親自為免費午餐和鄧飛頒發了中華慈善獎、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更重要的是,2011年10月,國務院啟動實施了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撥款160億元,為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對此,鄧飛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和我的同行將嚴格監督政府每年這160個億資金的走向。”
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免費午餐計劃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一家的民間公益組織,創新了公益組織的新方式,也開創了全民的微公益時代。
免費午餐越來越發展壯大,截至十月,已累計募集捐款超過7000萬元,覆蓋18個省份,300多所學校,惠及7萬多人,用餐鄉村兒童超過1千萬人次。同時,鄧飛也越走越遠,他又接連創辦了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基金、大病救助、防性侵害、健康衛生等7個關于鄉村孩子的公益項目,為11萬名大病兒童籌款超過2000萬元,為6100萬留守兒童謀取福利。
一路走來,鄧飛如履薄冰。他坦言,自己的壓力特別大,幾乎沒有一點個人時間。他認為,作為公益組織和項目,不應該和個人的名字捆綁的太緊,一方面是個人的壓力太大,另一方面是難保這個人出問題,希望能對這些項目逐步實現“去鄧飛化”。
做公益,同時他也在不停在總結梳理,最大感觸是,只要我們愿意去解決社會問題,愿意去真心服務人群,就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就會有巨大的力量,而這個力量的源泉就是愛和柔軟。“中國不缺寫字的人,缺少的是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