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我對何英有什么印象?答曰:印象很深;又可答曰:印象很淺。這樣一種自相矛盾的自問自答,正反映出何英形象在我心目中的復雜而多元。
雖然在我到《文學報》供職的10多年間,何英在本報發過多篇評論,但真正開始對她密切關注并產生印象是在三年前《文學報€沸屢饋反純蟆D鞘焙潁罘⒊畹氖歉寮3C媼俁洗兜木驕場N難δ諶碩賈潰銑∽幽煤彀島沒暗鈉纜奐頁扇航岫櫻矣諛ㄏ鋁忱礎傲兩!鋇吶蘭胰捶淺O∪薄E嚶碌摹敖?汀狽且蝗罩Γ羈旖蕕陌旆ㄊ前涯切┮丫墑斕摹敖?汀蹦扇氳矯畔呂?。編輯部人員幾乎每天拿著“放大鏡”,在各類媒體上搜羅適合給《新批評》撰稿的“劍客”身影,一經發現,立即“收編”。天津《文學自由談》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平臺,因為那里經常有武功高強的“刀斧手”出沒。如今很多給《新批評》撰稿的作者,就曾是《文學自由談》的主力隊員。該刊主編任芙康先生幾乎有點無可奈何地看著原本屬于他旗下的大將們,紛紛轉投《新批評》門下。其實,情況也沒有我說的這么絕對,很多作者都是輾轉在兩個戰場同時揮舞刀槍。報紙或刊物與作者的關系,原本就是十分松散的。一位作者愿意將他的稿件投給哪個媒體,誰也管不著。而讓我感佩的是,任芙康先生并沒有將此舉視作“挖”墻角,而是把《新批評》看作地處南北的同盟軍,抱團取暖,共同御“敵”。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我與何英女士發生了聯系。
最初的聯系是,我看到何英發在某期《文學自由談》上批評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的文章,正是《新批評》所需要的“靶標精準”而又文字犀利的稿件,于是就聯系何英,請她做一些修改后再發給本刊。從此就有郵件不斷往來。何英也就有批評文字源源不斷地在《新批評》推出,成為《新批評》供稿最多的女性批評家。迄今為止,如將所刊文字匯集起來,大概可以出一本文集了吧?其間某日,收到了何英寄來的兩本書,一為文學評論集《深處的秘密》,一為隨筆集《閣樓上的瘋女人》。書到手,未及讀文字,先看折頁上的作者照片和簡介,何英的臉,似乎融合了維漢兩種血統,既有江南才女“柳如是”的柔媚,又有北疆維族“達坂城的姑娘”那種健朗。再看書中的文字,又讓我詫異:既才情橫溢,又犀利入骨。不由讓我想起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的那些女俠,個個天生麗質,同時又武功蓋世,飛檐走壁,衣袂飄拂,讓天下所有男人都愛懼交加。
我開始思索,是什么風水孕育了如此的精靈?用某些批評家常常用的一句套話,“在我有限的閱讀視野中”,在中國的文學批評界,何英無疑是一個獨特的異類。女人天生是感性的動物,弱于理性的思考、邏輯的推導,因而在中國或許全世界,從事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的女性少之又少。而從事文學批評,又敢于拉下臉來“亮劍”的女性幾乎如瀕臨滅種的珍稀物種。看看中國的文學批評界,不用說女性了,敢于“亮劍”的男性批評家又有幾許?而何英恰是中國批評界,讓須眉赧顏的女性批評家。
何英的批評文字兼具柔美與剛直,感性與知性。讀她那篇《理論的過剩與敘事的消融》,光是她開列出的西方文論中一堆理論著作的名字,就讓我頭暈,但她居然辨析得頭頭是道,揮灑自如,玩“精神分析”、“符號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等于股掌之中。曾有一段時間,鄙人試圖惡補西方文論,把趙一凡先生的兩厚本《西方文論》生吞活剝了一遍,我得承認,大多數理論概念我沒有弄懂?,F在能讓我記住的只有一句話:“現代主義小說的標志性作品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后現代主義小說的標志性作品是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此外幾乎一無所獲。我想這原因,除了我欠缺邏輯思維的能力,也與翻譯不無關系。英語的特點是精確而細密,而漢語的特征是形象而模糊,當“精確”遇到了“模糊”,如何才能表述清楚?因此,我讀翻譯過來的文論大著,常常是讀了后面便忘記了前面。也因此,我就特欽佩何英超強的理性思維能力。
但在讀《閣樓上的瘋女人》時,何英完全換了一副筆墨,在理性思辨支撐下的敘事,則充滿感覺之彈性、柔美、質感、張力……她寫古代現代的那些美女加才女蔡文姬、李清照、蕭紅、張愛玲,她寫《紅樓夢》中的那些紅顏薄命的女性,在悲憫的情懷中融入了女性間特有的心靈感應和共振。讓人感到,此等文字是須眉男兒道不出也寫不出的。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何英的批評文字總是充滿質疑、批判的精神和力量。無論是對當代文壇做宏觀式的考察和評說(如《當代文學的十個詞組》),還是對具體作品和現象作微觀的解析(如《對lt;秦腔gt;評論的評論》、《悲催但不悲劇》等大量文本分析評論),她的批判、質疑精神都是一以貫之的。當代一些批評家慣用的“宏觀否定、具體肯定”――既要表現出批評家的洞察力又不得罪人的“油滑”批評策略,在她這兒完全不見蹤影。能見到的是她鞭辟入里的獨立自由的分析和評說。那些體制的、人情的、商業的韁索,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大多情境下都對她不構成牽制。她對文壇宏觀把握的能力讓我驚訝,她對具體文本分析抵達的深度也同樣令我驚訝。且不說她近期寫的關于韓寒、嚴歌苓新作的批評,她那篇寫于2006年的《對lt;秦腔gt;評論的評論》,今日讀來仍覺痛快淋漓,其精到的藝術感覺和大膽直言的批評,時時讓我產生“心有戚戚焉”的共鳴。甭管文壇諸人如何眾聲喧嘩地把《秦腔》捧到當代小說的巔峰地位,甭管這部小說作者后來據此居然將國家級的長篇小說大獎攬入懷中,我對這部小說文本的看法與何英可謂“英雄所見略同”。與何英所評說的一樣,我也“感受不到一部優秀作品所應具有的那種品質?!蔽以浕藘蓚€雙休日試圖把這部小說讀完,但讀了大約不到10萬字,還是不得不非常痛苦地棄置一旁。我不理解,讀者有什么必要花寶貴的時間來消化賈平凹先生用瑣碎的毫無價值的細節堆積起來的“潑煩”的日子?她在文中切中肯綮地指出,“《秦腔》讓我看到了中國人精神的矮化?!徊孔髌啡羰蔷瓦@么匍匐在地面上,沒有任何可以想象的出口,你能說它是一部多么了不起的作品?”此類“癥候”,在賈平凹其后的長篇中仍在延續。
何英的批評文字,不追求所謂“片面的深刻”,很少將某種觀點推到極致,很少故作驚人之語。她是標準的魯迅強調的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的客觀公允的批評的踐行者。這樣的批評文字,在不失銳利的同時,又有一份中正的平和。因此,也很少見到某位被批評者因她的文章而暴跳如雷,乃至要訴諸法庭等等。因而,她的評論很難產生像某些批評家向往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傳播效應。這也是何英的批評文字很多,卻很少成為傳媒圍觀對象的原因。在這個人人都喜歡“刺激”的年代,她的批評方式,雖然正是我們理想中的批評,卻難以在短期內暴得大名,這也成了何英的批評成就迄今尚未得到批評界充分評估,乃或被低估的原因。
何英在中國文學批評界是獨特的,獨特――不僅僅在于她用女性視角來觀察文壇和評析作品;獨特――也不僅僅在于她始終能保持獨立的評判立場;最為獨特的――是她地處西部邊緣地域,卻擁有一種全球視野和涉獵古今中外的深厚的閱讀積累。這兩點是成就一位優秀批評家的重要前提。在她這個年齡,她在這兩點上已有的相當充足的儲備,令我敬畏并對之持續發力充滿期待!
我想,成就何英內外的因素可能是――就她自身來說――始終保持一股職業批評家的批評激情和沖動。不像有些人,僅僅是把批評當作獲取一種學術評判資格或個人利益的權宜之計,目的一旦達到,立即“刀槍入庫”,開始融入和諧曖昧的作家批評家群體。就外部因素來說,正因為長期生活在相對比較寂寞的邊緣地域,使得她不具備趕場子拿紅包的條件,這反而成就了她,使得她能夠濾去現代都市人的浮躁之氣,靜下心來,在書齋里一部接一部地閱讀,往大腦里填充營養,在襟懷中培育浩然之氣;而現代互聯網技術,又使得她可以超越地域的局限,便捷地獲得所需要的來自全球各個角落的資訊……
就是這諸多因素孕育出了現在的何英。如果有朝一日,何英成了京城的名角――各種名目繁多的研討會、論壇,主辦方感覺缺了何英就有些遺憾――而她的書桌、床頭則堆滿了為赴研討會需要閱讀實際上無暇閱讀的“垃圾文字”――那么,何英還會是今天的何英嗎?
說起來,我與何英只有一面之交。她獲得第二屆《文學報€沸屢饋酚判閆纜坌氯私保繳蝦@戳旖保昂蚊廊恕敝沼詿郵橐成稀翱戰怠鋇攪宋業拿媲埃刮業靡砸歡梅佳鍘5捎諢崳穹痹櫻翟諉揮鋅障隊胨臀難雷鲆恍┥疃忍教鄭黿鍪竊誆妥郎?、悼V堇鎘齙攪耍愕閫坊蛉粵接锏廝敵┎幌灘壞奈屎蠐錚送餼馱儻薷嗟慕渙鰲8慰觶藝餿頌焐優常講琶布婢叩鬧杜裕懿揮勺災饔幸恢紙粽啪執俑校懦庵中睦碚習枰な奔淶慕煌拍芟凇?墑牽吹任業男睦碚習斡⑴懇丫巧狹斯橥鏡姆苫?
因此,回到本文的開頭。僅憑一面之交和有限的閱讀,我對何英女士能留下多少印象呢?只能用“印象很深”、“印象很淺”此類昏話來搪塞。但龔自珍的名句“美人如玉劍如虹”,是可以較為貼切地表達我對何英女士的總體感覺的?!懊廊恕苯K將老去,“美人遲暮”成為人類永恒的悲傷,但我希望“美人”手中的那柄“劍”能越磨越亮,始終伴隨這位天山女俠,閃爍在中國文壇的上空。
(作者單位:文學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