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兒童由于父母的遠離,監護人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生活學習中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普遍存在厭學情緒,自控能力比較差,是急需關注的弱勢群體。只有有意識地走近這些孩子,把他們當作朋友,關心、體貼、理解他們,使他們逐漸消除厭學情緒,學會自我控制,才能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陽光地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愛學習;陽光
一、幫助留守兒童建立朋友圈
留守兒童由于遠離父母,缺乏關愛,親情的失落致使他們的內心世界相對是封閉的,沒有人分擔他們的憂傷,也沒有人分享他們的快樂,也從不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那是一片何等孤獨的天地呀!就算是頂天立地的成年人處于這種境地,都是心路歷程上的一大災難,更何況是花樣年華的兒童?要幫留守兒童,必須走進那片陌生的天地,而建立朋友圈是開啟他們內心世界的第一把鑰匙。我先彎下身子作他們的朋友,陪他們喜、問他們憂,既像親人又像朋友,更像媽媽,成為留守兒童最信任的第一傾訴人。接著培養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努力發現并放大優點,創設條件讓他們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幫他們爭取人氣,感受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再根據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以及家庭住址,布置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和實踐活動,使他們在相互幫助中體驗互助的幸福與力量,這樣會漸漸幫助留守兒童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擁有自己的朋友圈,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快樂成長,為曾經自封的心靈打開一扇窗,讓明媚的陽光照進留守兒童的內心,讓曾經布滿陰霾的幼小心靈得到友誼,感受真情呵護所帶來的溫暖!
二、幫助留守兒童學會自理
都說現在的孩子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太陽生活,可那些留守兒童呢?要么是年邁的爺爺奶奶與他們相依為命;要么是年幼的哥哥姐姐孤獨為伴;要么就是“小鬼當家”,自食其力。有誰能為他們整理衣物?有誰能為他們輔導作業?有誰能為他們張羅飯菜?又有誰能對他們噓寒問暖?留守兒童只有靠自己,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必須擁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才能改變他們的生活現狀。記得我就是從10歲開始離開父母,到縣城讀書的,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培養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告訴他們先從整理學習用品開始,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將所有的書本用具進行分類,放到固定的位置,養成每天完成作業后檢查書包的習慣,該帶的一定要帶齊!再學會講究衛生,天天能把自己的小臉、小手洗得干干凈凈的,周末洗洗頭、洗洗衣服,給人一種整潔清秀的感覺,讓他們站在師生中間能自信起來。最后學會處理一些常常會碰到的問題,比如生病了,要知道向老師請假或求助,遲到了要趕緊向學校走,千萬別逃學,作業沒完成要向老師講清原因,隨后補上,別把本子藏起來謊稱自己沒拿……總之,犯錯誤了要誠實面對,懂得擔當,別為了掩蓋一個小錯誤而犯更大的錯誤。這樣,就會使他們的內心不再畏縮,不再因為父母的遠離時時傷感,而能大大方方地面對自己每天的生活,能融入集體生活的圈子,其他同學也不會對他們另眼相看,留守兒童那小小的內心會漸漸變得強大、陽光!
三、幫助留守兒童愛上學習
留守兒童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努力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因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要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有的父母就是明晃晃的鏡子:因為沒有知識,沒能掌握一技之長,只有靠自己的一身苦力換取一家人的溫飽,正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才外出打工,才使他們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苦與酸使得他們的內心產生動力,知道學習可以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就能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不再厭學。在布置學習任務時,有意降低要求,作業可以少做點,只要正確就行;作文可以短小點,只要通順就行;課文可以少背點,只要流利就行……讓留守兒童發現,其實學習不是多難的事情。隨后逐漸不留痕跡地提高學習要求,并夸大其詞地表揚他們所取得的進步,讓他們找到做好學生的感覺,從而時時處處以好學生的標準要求自己,一天比一天有進步,總有一天會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好學生。做了好學生,就再不能落作業、不在乎學習成績、不能讓同學再把自己看扁了……有了這些顧慮以后,就有了自控能力,能自己管自己了。另外,創設條件讓留守兒童走進閱讀的世界,在沒事干的時候、想爸爸媽媽的時候、遇到不順心的事的時候能以書相伴,讓書香浸潤他們的心田……
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但再長的路還得一步一步去走,讓我們從小事開始,從細微處著手,讓他們有朋友相伴、能照顧好自己、漸漸愛上閱讀愛上學習,懂得擔當,為自己負責。那么,留守兒童也會享受詩樣的童年,也會走向陽光燦爛的明天!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小學留守兒童學習情緒的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課題(課題批準號:【2012】GSG686)成果。
參考文獻:
朱永新.新教育之夢.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甘肅省環縣紅星小學)
?誗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