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親子活動中,家長的有效參與是促進幼兒發展、實現家園共育的重要保障。采用問卷、訪談、觀察的方法,對上海市幼兒園親子活動中的家長參與進行了研究,涉及家長對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價值認識、家長參與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家長有效參與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對策,以提升家長的參與度,提高幼兒園親子活動的質量。
關鍵詞:幼兒園;親子活動;家長參與
家長參與是當今幼兒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實現家園共育的重要途徑。近年國內外對家長參與的研究不斷深入,我國相繼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都明確提出家園共育的重要性,調動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熱情。
幼兒園親子活動是家園共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家長的有效參與是幼兒園親子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筆者采用調查法和觀察法,在上海共發放家長問卷180份,有效回收157份,發放教師問卷120份,有效回收101份,所有數據用spss19.0做統計分析;訪談家長9位,教師10位;觀察4所幼兒園親子活動共10次。通過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探討在實踐中,家長對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價值認識,在活動中其參與意識、參與廣度、參與深度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家長有效參與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對策。
一、家長對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價值認識
家長對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價值認識是家長參與活動的前提,只有當家長切身地認識和體驗到活動的益處,認識到與幼兒積極互動的重要性,才能調動參與的熱情,重視幼兒園親子活動。
問卷結果表明,對于家長來說,到幼兒園參加親子活動首先可以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獲得一些開展親子活動的技巧方法(124人,占23%)。其次在活動中可以與幼兒進行互動,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117人,占21.7%)。再次可以促進幼兒在認知、技能、社會性等各方面的發展,也是了解幼兒園教育的好機會(106人,19.7%),通過與教師的溝通,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86人,占15.6%)。
在訪談中,9位家長從幼兒和自身兩個方面表述了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價值。
1.對幼兒的價值
幼兒在活動中與家長、同伴、教師互動,在認識、情感、社會性方面獲得了全面的發展,通過參與各種活動,擴展了知識和經驗,體驗到了活動的樂趣。在與同伴、家長和教師的互動交流中,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和家長在一起活動,增進了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感受到父母的愛。
2.對家長的價值
對于家長來說,參與幼兒園親子活動,首先,可以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表現,通過各種活動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在家庭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其次,借助親子活動這樣一種形式,與教師針對幼兒的發展進行更加深入的溝通,接受教師的指導,發現自己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融洽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再次,在活動中,與其他家長之間的交流,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探討育兒的經驗。
二、幼兒園親子活動中家長參與的現狀
1.參與意識
家長對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價值認識較為積極,在實際的活動中其參與意識和態度是否積極呢?63.5%選擇積極參與,31.4%選擇非常積極,5.1%選擇不積極或者不確定。在觀察中,家長的表現存在著兩極分化,一部分家長能夠與幼兒一起活動,進行指導;一部分家長處于旁觀的狀態,沒有投入到活動中去,還有的家長整個過程中擔當著“攝像員”的角色,只是一味地對著孩子拍照片,沒有關注到活動本身。
可見,家長在意識上能夠認識到活動的重要性,應該積極參與,但是在實踐中如何積極參與,如何將這種意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該對家長進行一個提前的指導,使家長在活動中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
2.參與率
統計教師問卷“家長的參與率”,90%以上的參與率達58.4%,80%~90%的參與率達29.7%。訪談中教師也提到隨著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對于幼兒園開展的活動,家長一般都能配合到幼兒園來,即使工作忙請不了假也會請其他人代勞。
3.參與者
通過對4所幼兒園10次親子活動的觀察發現,在活動中,有年輕的爸爸媽媽,也有年邁的祖輩家長,且男女性家長比例明顯不平衡,母親的參與遠遠高于父親等其他家長。調查中,問及教師是否會要求最好是父輩家長來參與親子活動時,家長的回答和教師的回答之間存在一致性,34.6%的家長選擇從來沒有要求過,31.4%的家長選擇偶爾會,28.1%的家長選擇經常會,5.9%的家長選擇總是會。
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參與者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人。目前年輕的父母工作繁忙,常常讓祖輩家長代撫養,但是隔代撫養由于教育觀念的不同、祖輩家長自身的素質不同,會影響活動的質量。如有的教師反映祖輩家長年紀大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比較低,一般都是看護,很少與幼兒真正地互動參與,而且教師說的內容有的祖輩家長也不理解,影響了活動的質量,不利于幼兒的發展。
4.參與廣度
參與廣度反映了家長在親子活動中參與的范圍。通過訪談和觀察,家長的參與廣度可以從以下三個環節進行分析:
(1)活動前
在幼兒園親子活動的設計、準備中,有的幼兒園注意聽取家長的意見,利用家長資源為活動提供人力、物質資源的支持。在活動設計之初,制作家長問卷詢問家長對本次活動的看法,或者召開家委會的成員和教師一起商討活動的內容、形式,考慮到家長的想法,集思廣益,使活動真正地成為家園共育的形式,而不僅僅是教師設計,家長被動地作為參與者而已。
■
家長對活動提供的支持
家長本身由于其職業、自身特長的優勢,存在著巨大的價值。在活動前的準備中,教師也善于發揮家長的優勢資源,統計問卷“家長為活動提供過的支持”,55.6%的家長表示提供過支持和幫助。如上圖所示,家長提供最多的是物品材料和空余時間,分別占31.8%和30.2%;其次是文字圖片等信息資源和職業優勢,分別占16.3%和10.9%;最后是特長和財力資源,占7.8%和3.1%。在QYF幼兒園親子運動會中,會請家長準備一些易拉罐和牛奶盒作為游戲道具,在HY幼兒園的親子游園活動中,一位家長是搞廣告設計的,幫助幼兒園打印出宣傳海報,其他的家長也積極地從網絡、雜志等搜集活動所需要的圖片資料。
(2)活動中
活動中,家長除了和幼兒一起積極互動外,有的家長自愿做志愿者,幫助教師一起維持秩序,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有的家長利用其特長,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主人翁的角色,對于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積極和教師進行溝通。如,有的家長擅長攝影,在活動中幫助教師和家長、小朋友攝像,記錄下精彩的瞬間。
(3)活動后
活動后,教師會請家長對活動進行評價和反思,有的幼兒園會在活動前發給每位家長一份活動評價表、活動后進行填寫;有的幼兒園會在活動后,每個班級發幾份評價反饋表,請家長填寫。
活動反饋的內容包括對本次活動的感受,有什么好的地方,有哪些改進的意見建議等。這種表格教師一般會請學歷比較高的、愿意配合的家長填寫。
5.參與深度
參與深度反映了家長在親子活動中參與的范圍。國內外學者對家長參與教育的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劉力將家長參與活動形式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形式上的參與。這是表面化的參與層次,通常由學校主宰著這類活動。二是人際的參與。這是一種雙向交流式參與,家長與教師在較親切的氣氛中相互交流信息、意見和建議。三是管理式參與。這與“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的家長所參與的活動起的作用相同。
縱觀幼兒園親子活動中的家長參與,其廣度涵蓋了活動的設計、準備、實施、評價的整個過程,但是其參與的深度——家長在活動中真正擁有的話語權、主動權,是可見一斑的。家長在活動中的參與更多的是提供幫助和支持,是在教師主導下的參與,作為教育決策參與者,人際雙向交流的參與是比較少的。
三、幼兒園親子活動中家長參與存在的問題
在參與意識上,雖然大部分家長都能認識到活動的價值,但是在實際活動中,真正投入活動的家長數量有限,參與的程度不高,常常出現“過度參與——包辦代替”“缺少參與——旁觀被動”的兩極分化現象,未能利用親子活動的機會與幼兒互動、交流、指導。
在參與者上,雖然父輩家長的參與高于祖輩家長,但是很多活動中還是有著祖輩家長的身影,如何協調活動時間,使父母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活動,如何調動男性家長(特別是父親)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是提高親子活動質量的關鍵。
在參與廣度、參與深度上,雖然目前幼兒園通過各個環節鼓勵家長參與,從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在廣度上比較全面。但在深度上,大多是停留在表面形式,是教師發起的家長參與,在參與的內容和形式上比較單一。
四、促進幼兒園親子活動中家長參與的建議
1.加強指導,化意識為行動
幼兒園親子活動最主要的受益者是幼兒,家長是活動的參與者、支持者,只有充分發揮“親”的作用,才能促進“子”的發展。因此,如何將家長的參與意識轉化為實際有效的參與行動呢?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首先,在活動前做好宣傳工作,通過小型的講座或者家長會,使家長明確本次親子活動的目的、內容,知道來幼兒園不僅僅是“看”兒童的學習生活,更重要的是抓住機會和幼兒互動。其次,在活動中,教師通過集體的示范指導、個別的點撥提示,對家長和幼兒的互動游戲提出具體的要求,指導家長如何與幼兒互動、指導幼兒活動,既不能盲目地追求結果,出現包辦代替的現象,也不能過度地放松,出現冷眼旁觀的問題。再次,在活動后,教師要充分利用與家長交談的機會,對本次活動有一個整體的評價,與家長交流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正確的做法,提醒家長在下次的活動中加以注意。
2.創新內容,鼓勵父母參與
父母對幼兒的成長起著他人無法替代的作用,目前隔代撫養現象普遍,參與活動中很多是祖輩家長,由于年紀大、教育觀念的差別,在活動中,祖輩家長無法長時間與幼兒進行積極的互動,其關注點是幼兒的“保育”和安全,對于活動本身興趣不大,特別是像操作類、運動類的親子活動,祖輩家長更是無法勝任。因此,幼兒園在組織親子活動時,一方面,要考慮到時間的問題,盡量協調工作日和雙休日,可以利用周末時間舉辦親子活動,或者下午接送幼兒的時間開展小型的親子活動,擴大父輩家長的參與率;另一方面,要創新內容,鼓勵父親的參與,教育不是任何一個人、一方面能夠完成的,父親角色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母親無法替代的作用,利用父親節、運動會等節日、競技類的活動,鼓勵父親的參與,轉變父親的教育觀念,加深對幼兒園教育的了解。
3.尊重家長,挖掘參與深度
有學者研究“中美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的差別”時指出,美國的家長擁有教育的知情權、選擇權、決策權。相比之下,我國家長參與教育的地位顯得比較被動,大多數情況下是承擔參與者的角色。幼兒園親子活動中,教師、家長、幼兒是三個主要的參與著,活動要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宗旨,同時要發揮家長、教師的合作、協助、指導作用。目前,由于教師的專業和職業優勢,處于較為主導的地位,要發揮教育合力,發揮幼兒園親子活動這一家園共育形式的獨特作用,家長的參與不可小覷。所以,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角色位置首先要處理好,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擁有話語權,表達和聆聽彼此的想法和建議,圍繞幼兒發展設計、實施好整個活動,使家長的參與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層次,而是真正作為教育的另一個主體參與到活動中。
參考文獻:
[1]汪曉軍.私立親子教育機構中家長參與的現狀分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2]陳麗婷.讓父親走進幼兒園教育[J].科學教育,2009.
[3]仝召燕.試論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獨特影響及其優化[J].宜春學院學報,2008.
[4]么娜.淺談幼兒園親子活動的組織策略[J].教育導刊,2011.
(作者單位 青島幼兒師范學校)
?誗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