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音樂教學的現狀往往只重視歌曲教唱、技能的傳授,而德育滲透、美育熏陶被忽視等現象較為普遍。因此,堅持陶冶性原則,既是音樂教學的當務之急,又是音樂教學的長遠之策。旨在探討小學音樂課堂上如何很好地實施陶冶性原則。
關鍵詞:歌曲教學;欣賞教學;游戲律動;第二課堂
所謂陶冶性原則,是指在音樂教學中,用聲音的魅力、意境的展現、活動的豐富多彩,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那樣滲透和滋潤學生的心田,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美好的感受,使其情感得以升華,心靈得以凈化,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它既不同于數學、自然課的授業傳道,又不同于語文、政治課的直白說教。
一、在歌曲教學中陶冶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歌詞的內容,充滿激情的朗誦歌詞去觸動學生;要根據歌曲的意境,聲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去感染學生;教唱歌曲時,要通過力度的變化、速度的對比、旋律的起伏等,把歌曲的理解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上,讓學生在學唱歌曲中,不僅提高演唱水平,更要讓學生在唱中去認識人生,認識真善美。
二、在欣賞教學中陶冶
欣賞教學絕不是簡單的放放音樂讓學生聽聽而已,而是要在教師的知道下,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從有聲的音樂中獲取無聲的情感體驗,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對真善美和假丑惡的辨別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講解歌詞的內容、分析歌曲的意境外,還應抓住作曲家、作品介紹這一陶冶契機,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的音樂家,介紹他們所創作品的時代背景。學生了解了歌曲的背景故事不僅為學生深刻體會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創作意圖打下基礎,而且作曲家奮發向上、勇于斗爭、熱愛祖國等優秀的品格及當時的社會背景,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陶冶學生的效果。
三、在游戲、律動中陶冶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或分組表演,或分角色游戲,讓小學生在表現中受到陶冶。例如,小學音樂教材中的《蛐蛐和蟈蟈》,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一個表演蛐蛐,一個表演蟈蟈,一個表演大公雞,并讓學生隨著音樂把蛐蛐和蟈蟈那種自吹自擂的神態表現出來,通過表演,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在音樂第二課堂中陶冶
音樂第二課堂,能滿足小學生好動、求樂、愛美的要求,他們對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表現欲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應當經常有意識地讓學生去感受整體聲音的協調性及和聲效果所帶來的美感,感受到整體的凝聚力,認識到自己是整體的一員,必須服從整體。“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使學生認識到,成功的表演是通過不懈的努力換取的,從而陶冶學生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品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音樂教學中,只有始終堅持陶冶性原則,才能實現音樂從政治態度、倫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者單位 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教師進修學校)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