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課堂一直是每位教師永恒的追求,大家也為此做出過不懈的努力。結合課堂實踐,對如何構建高效課堂談談幾點做法,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關鍵詞:課堂教學;高效;實踐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和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形成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探索構建高效課堂。所謂“高效”,是指教學用最少的時間促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嘗試:
一、備課下苦功,教學很輕松
要想課堂教學變得輕松,教師就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因此,我在備課中不僅花工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還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在情境創設這方面我做了一番細細思考。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我是這樣設置思維情境的。古時候,在印度王國有一位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國際象棋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為了對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這個大臣一個要求,大臣說:“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些米粒吧。第一個格子放2粒米,第二個格子放4粒米,第三個格子放8粒米,然后是16粒米、32粒米、64粒米……一直到64格。”國王大笑道:“你真傻,就要這么一點兒米?”大臣說:“就怕你的國庫里沒有這么多啊。”國王真的沒有這么多嗎?通過這個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一節精彩的課創造了學習氛圍。課前備課下苦功,才能讓課堂教學更精彩,教師教得更輕松。
二、課前重預習,課上會質疑
預習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聽課效果。《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每節課前我都給學生印發自學案,自學案包括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相關資料、學習過程及方法。在指導學生預習過程中我總結出“一劃、二批、三試、四分”四步預習法。以七年級上冊整式第一節教學為例來說明這種預習方法:“一劃”就是圈劃知識要點,如單項式、多項式、整式的基本概念,以及例題中你認為應該“注意”的地方圈畫出來。“二批”就是把預習時的體會、見解以及自己暫時不能理解的內容,批注在書本的空白地方。對是不是整式、整式與代數式的區別和聯系,這些疑問也批在書本上。“三試”就是嘗試性地做一些簡單的練習,完成自學案中的習題,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四分”就是把自己預習的這節知識要點列出來,分出哪些是通過預習已掌握的,哪些知識是自己預習不能理解掌握的,然后在課堂中進一步學習。通過預習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自覺地適應“先學后教”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中學得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效。
三、歌謠口中唱,知識記心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幽默、詼諧的語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一些容易出錯的知識點編寫成歌謠,讓學生在快樂中牢記知識。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得學生喜歡學數學、愿意學數學。例如,在教學“去括號法則”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記住法則,我編了這樣一段歌謠:“去括號、去括號,符合變換最重要,括號前面是+號,里面各項保留好;括號前面是-號,里面各項全變號。”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記住了法則,同時師生之間增添了信任和融洽。因此,數學老師應主動地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效。
四、培養好習慣,順暢省時間
學生的習慣也影響著課堂效率,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課堂順暢并節省時間。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向學生講解傳授一些必要的方法,培養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自覺預習,課堂積極思考,課后及時鞏固,疑難之處做標記等,這些好的學習習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保障。為此,我還在全校開展了一次“讓好習慣伴我成長”的主題班會,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談話、討論、問答、情景再現、欣賞圖片等形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自主學習,促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
經過這些方面的努力,我的課堂教學發生著可喜的變化: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多了動感、生機和活力,還時有學生的真知灼見,語驚四座,讓人欣喜不已。構建高效課堂是每位教師夢寐以求的愿望,希望以上幾點嘗試能給大家一些幫助,同時我也發現自己需要反思、學習的地方還很多,所以會一直努力探索、實踐,并在課堂教學中享受幸福、快樂!
參考文獻:
[1]楊桂榮.高效課堂,我永恒的追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8(7).
[2]白玉榮.淺談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9(7).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港頭中學)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