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低年級數學課中,適當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對培養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有特殊功效。
關鍵詞: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擺一擺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強調: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低年級數學課中,適當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對培養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有特殊功效。加之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動,有意注意的時間持續很短,每位學生都充滿了動的欲望,對于他們來說,動手操作就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在教學實踐中,我利用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體發展特點,曾嘗試在數學課堂進行動手操作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分一分
如,教學第三冊“除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種分法:教學一開始,教師首先設計一個請學生幫助老師插花的教學環節:把8枝鮮花分別插在2個花瓶里,可以怎樣插?教師同時在幻燈片上進行操作演示:先把8枝花一枝一枝地插進花瓶,第一次沒插完,接著把剩下的鮮花再一枝一枝地插進這2個花瓶,插完后揭示“平均分”這個概念,既: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接著教學“例1”時,讓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分橘子;學生進行模仿操作后,在下面例題的教學中,再指名幾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磁性黑板上操作,教師要針對學生操作中的典型錯例進行集體糾正……通過這樣的操作調控,可以分散教學中“平均分”這一教學難點,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在余數的除法中,余數要比除數小。教師先讓每個小朋友拿出7粒棗,每3粒分一份,求分成了幾份?還剩幾粒?初步感知余數比除數小。再讓每個小組長給自己的每個組員發一張糖圖(圖上糖的粒數不相同),然后大家動手圈一圈,填填表格,討論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快就發現了:計算余數的除法,余數都比除數小。從學生的實際動手分棗,到分小組合作動手圈圈,讓學生在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自己去探究、分析、歸納、總結規律,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擺一擺
教學第二冊“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可以利用學具三角形與圓片進行“比多少”的實際操作。操作時,先要求學生在第一行擺10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之間空開一點;待學生擺完后,再提出第二個要求:第二行擺圓片,從左往右擺6個,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圓片要一個一個地對齊……經過這樣的要求控制,學生操作有序,過程清晰,目的明確,可以避免操作時出現五花八門擺放的現象。操作圖形的整齊美觀,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為學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系。
三、量一量
在教完米和厘米的認識后,我安排了一個測量活動,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小小體檢表,要求每人量出自己的身高、頭圍、胸圍、臂長等。活動前,我先向學生示范了每個部位的正確量法,只是每個學生的身高已經超過1米,量起來很困難,我幫學生在墻壁上畫好刻度,量出身高,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一下子掌握了方法,還幫助其他學生測量。這樣學生既提高了動手測量的能力,也對米和厘米這兩個單位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
四、滾一滾
比如,教學《有趣的拼搭》中,讓學生把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放在同一塊滑板頂端,讓這四個物體同時往下“滾”,“滾”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學生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有自己的知識水平,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旁人是無法替代的。通過滾動,學生明白了圓柱和球是可以滾動的,而正方體、長方體則不能。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在“滾”的過程中進行探究,發現規律,初步感知各類立體圖形的特征。
五、折一折
在一節“軸對稱圖形”課上,當學生通過“折紙-剪紙-觀察”等一系列活動,發現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后,教師讓學生從學具袋中取出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長方形、圓等8個已學過的平面圖形,要求學生折一折,看能發現什么。學生通過獨立操作和小組交流后,一致認為:長方形、正方形、圓、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六、做一做
又如,在教學“認識鐘表表”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制鐘面模型,并引導學生在鐘面上制作一條分針和時針,以及幾個表示時間的數字格,為了讓學生掌握分針和時針表示的時間,教師讓三個學生上臺表演,分別在鐘面上撥4時、6時、11時這三個時間的數字,學生邊演示邊講解,這樣學生通過制作及演示對事件的規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認識鐘表也就輕松自如了。
七、拼一拼
在學生認識了正方形和長方形后,為了鞏固正方體的特征,可讓學生拼一拼,幾個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學生在動手嘗試之后,得出四個。在第二冊,認識完正方體和長方體后,教師提出了一個相似的問題:“幾個小正方體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體?”立刻有學生得出4個。“是4個嗎?大家拼拼看。”結果一番動手,大家明白了不是4個,而是8個。這樣在實踐中得出的結論在學生的記憶中就會愈加深刻,知識也就掌握得牢固。
另外,在學習線段時,可讓學生畫一畫;在認識圓角分后,讓學生扮演超市售貨員買一買或賣一賣……
總之,動手操作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不可忽略,課堂適當地讓學生動一動手,往往獲得的知識會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他們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觀念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同時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一名探索者、發現者和研究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楊陵區揉谷鎮中心小學)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