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正由具體化、形象化逐步向抽象化、邏輯化發展過渡,因此在小學階段使用直觀的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提高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學具;小學高年級;創造性
在小學階段,即使是高年級也必須使用學具。回憶自己六年的小學數學學習過程,印象最深刻的一節課就是《圓錐體體積》。原因是在那節課上有兩個學具讓我們“玩”,一個圓柱形容器,另一個是與圓柱形容器等底等高的圓錐形容器。那時老師把全班分成幾組,每組都盛回一大盆沙子,那一節課同學們都盡情地“玩”了一回沙子。因此對于V=sh,我也印象最深刻。
一、高年級使用學具是有必要的
1.電腦演示代替不了學具操作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們對電腦的依賴越來越多。教師也不例外,條件好一點的學校,幾乎在每天的課堂上都要用到電腦。教師不斷地把Flash,Authorware等帶進課堂。學生在受益的同時,教師也產生了依賴心理。教師不喜歡用學具,原因就是自己做學具麻煩,布置學生做學具檢查起來又耗時費力,所以能用電腦就絕不用學具。
2.教師演示代替不了學生動手操作
高年級教師總是高估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為有些內容只要教師說一遍,學生就明白了,即使有些內容相對較難,但只要教師用教具演示,學生就能理解了。這樣往往就剝奪了學生利用學具親自動手操作學習知識的過程,取而代之的是教師演示,學生做觀眾。
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有的教師為了節省推導時間,而沒有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把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只是教師把一個圓柱沿高線側面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就總結出公式。這樣,大部分學生都會認為,圓柱的側面展開就一定是一個長方形,不可能是其他圖形,即使剪出其他圖形也推導不出公式來。這樣,學生的思維又怎樣能發展呢?
3.教師講授代替不了學生合作探究
不管有沒有這些疑問,我們都知道,在小學階段要培養學生這種合作意識,而使用學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教學《體積與容積》時,我們讓每位學生都做了一個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紙盒,并且讓學生去估計書包的大小、估計書桌的容積,然后再讓他們驗證一下估算是否準確。此時有的學生就會拿著自己的盒子去量,有的小組就會把全組的盒子湊到一起去量,這才是自然而然的合作。
二、高年級使用學具是有技巧的
1.需要時使用才有效
學具的使用,是幫助學生理解、學習、認識,而不是造成混淆,影響注意力。有的教師,對于使用學具比較興奮,走進課堂時也是理直氣壯,把學具早早就亮了出來,甚至讓學生在課下就“大玩特玩”。結果到了課堂上,學生一點新鮮感都沒有了,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教師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了,誰也不愿意扮幼稚。其實,學具只有在需要時使用才有效。
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時,我沒有讓學生準備量角器,而是自己在其他班級借來了一些量角器,在課堂上我帶領學生用小角去測大角,再把小角標上刻度,然后把這個小角再擴大一些,接下來再擴大,直到擴大到180°,也就形成了量角器。此時學生最想要的就是量角器,可手中卻沒有。這時,教師再把量角器發給學生,可想而知,學生用量角器去測角的大小時所表現出來的興奮神態。
2.創造性使用更高效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創新是多么的重要。
在教具的使用上,我們完全可以創造性地使用。如計數器,它是整數計數器,還可成為小數計數器,只要把計數單位做一些小的調整,還可以讓計數器成為小組評比臺呀,方便靈活。在平時的教學中,可能碰到一道題是:圓柱體直截成兩塊,表面積有什么變化?這時需要教具,沒有教具,學生想不到;有了教具,只要一演示學生就明白了。到哪去找學具?也沒有準備呀。其實,一根粉筆就能解決問題了,把它折成兩段再看看。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筆者準備了兩個形狀完全一樣的圓錐體形蘿卜(削好的),當學生想到圓柱體體積應該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兩倍多時,只是猜測和比劃,誰都說服不了誰。此時,教師把兩個“蘿卜”拿出來進行操作,效果非常好,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也信服了。
小學高年級使用學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實用的,但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技巧,使學具的使用更有效、更高效。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東師中信實驗學校)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