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有著獨特作用,老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品味詩,讓學生在讀中享受詩的美,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學生在朗誦中感受整體美;在吟誦中感觸音韻美;在品讀中升華意境美。
關鍵詞:古詩教學;審美;整體美;音韻美;意境美
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有著獨特作用,學生誦讀優秀詩文可以“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學生在讀中享受詩的美,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
一、在朗誦中感受整體美
蘇軾說:“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整體是由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若干要素構成的,但這終歸是一個有機整體。拿王安石的《元日》這首詩為例,如果老師在講解過程中讓學生讀一句譯一詞釋一句,這必然是索然無味的,學生只是機械地解剖字詞句的表面肌理,這樣的詩便“散”而無神了。在古詩教學中我認為應當把握整體,要尊重詩的形式和內容統一的美的特點,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反復感受這個特定節日和作品的整體美,使學生在審美中品嘗到別樣的滋味。這朗讀可以建立在適時的氣氛、恰當的導入中。針對《元日》的教學,我讓現代生活與文本內容鏈接,讓學生結合現代過年時的風俗,抓住過年時的快樂、熱鬧,由自己的親身經歷去聯想與想象,再回歸文本后去感受詩人那個年代人們過年時的場景,詩中的幾個過年的畫面不會被割裂。過年的熱鬧,孩子們的快樂在這“曈曈日”下洋溢著。學生不用直接去接受蒼白的詩意,而是水到渠成地通過自己形象具體的、有聲有色的語言去轉化凝練的詩文語言。這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也是從建構兒童自己的語言出發。總之,大到語文教學還是細到古詩教學,“深而真的感受永遠比細而碎的懂得更為重要。”
二、在吟誦中感觸音韻美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還如教《元日》這詩時,如果我自身沒有激情,沒有與詩人對話,沒有奏響這一個個語言的音符,老師的聲音再動聽,可學生卻沒有被打動,那何求學生感觸到這語言的魅力所在?整堂課下來,學生沒有進入熱鬧歡樂的情景里去。老師講解得再熱鬧,但學生還是停留在熱鬧的外圍,沒有讓學生的內心走進詩的靈魂,那學生只是多會背了一首詩而已。因此我給予指導,給予范讀。現代多的是朗誦,而古典文學需要的是吟誦。我由朗誦轉為吟誦,根據吟誦規則,吟誦就要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與朗誦截然不同,“真正好的吟誦是吟誦自己喜歡的詩文,因為吟誦是自娛,沒有感覺的詩文是不去主動吟的。這些喜愛的詩文經過反復吟誦,琢磨爛熟,在基本調的基礎上,會又有改進,形成獨特的曲調。”平仄交替,搖頭擺身,是長短,是曲折,抑揚頓挫,指導別樣的讀,使學生每個細胞都被古詩的音韻美所占據。詩中之味,詩中之美,在文字中流動,在語調中流淌。學生隨著教師的情緒而躍躍欲試,強烈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選擇自己的方式去吟誦,在快樂中汲取文學營養。《元日》既有熱鬧的畫面又有特定的情感,老師只能以情促情,為學生獲取與詩人的共鳴而作鋪墊,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知詩文,感觸這美的中國模式的典范。這就是一種審美體驗,美就在這吟誦中流動。
三、在品讀中升華意境美
詩的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詩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有著美妙的意境,作為教師就是要讓學生穿越時空,進入意境與古人同呼吸、共喜悲,與作者產生共鳴。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會讀會背層面,沒有思索和感悟,就缺乏深度和廣度,也沒有智慧生成與文化積淀的教育。“語言的意義是變易的,是依賴于語境,依賴于用法的。”我帶領學生與詩人的情感世界相遇,抓住詩中的情感文眼整體把握并且去品讀。《元日》中“春風送暖入屠蘇”中的一個“暖”字,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溫暖,人心的快樂,詩人的希望。文字的暖,詩的暖,心的暖,課堂的暖,學生在品讀中感受這有“溫度”的課堂。在《元日》的教學中,我讓孩子們在品讀中升華意境美,孩子們在吟誦過后渴求知識的升華,他們在快樂熱鬧的過年氛圍中體悟詩文的意境是順理成章的事。這首詩寓含著除舊布新的意思,需要老師通過自己的手段合理選取材料適當延伸,讓學生通過詩的創作背景,詩人的時代背景去了解。學生在品讀中,想象著自己及人們張貼春聯,辭舊迎新的畫面,心入于境,情會于物,學生在情感運思中升華,享受著古詩的意境美。
參考文獻:
[1]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法.美學導論[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陽山實驗小學校)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