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
關鍵詞:學習;興趣;課堂;活力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有效的活動需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總結從教多年的教學經驗,本文就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出幾點淺見。
一、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喜歡這位教師,就會相信教師教授的道理,愿意學習教師教授的知識,自然就對教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應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堅持正面激勵、理解和寬容學生,允許學生在探索中出現錯誤,不求全責備,使學生感受到心里的自由和安全。比如,在觀測“月相”活動的評價中,我用“觀察認真細致、非常棒、畫得還不錯、老師期待下個月你能做出精彩的作品”等評價語。新課程改革需要新的學生觀,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觀念,主動與學生進行情感交融,才能創建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起來才會覺得輕松。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和啟迪思維,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興趣是構成學習心理的動力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地理課中創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認知的動力系統和治理系統處于興奮狀態,使學生的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全身心投入。比如,在教學《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時,我設計了“演示氣旋”實驗,實驗的“神奇”效果讓學生流露出驚奇的眼神,于是趁勢設疑提出問題:為什么紙圈能夠旋轉運動?什么叫氣旋?從大氣垂直運動方向看,氣流如何運動?容易形成什么樣天氣以及天氣特征?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創設情境主要是通過設疑,使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產生矛盾,激發思維的欲望,這不僅能使學生在興趣和成功的喜悅中較好地掌握新知識,還能從中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三、結合生活實際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選擇聯系學生實際、反映時代特征的素材。教科書體現“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可以通過選用聯系學生實際的素材來實現,包括選擇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征的地理問題,對學生發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啟示、有幫助的地理素材等。生活即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實際上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進行驗證推廣到一般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相關課本知識,多聯系社會實際,啟迪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如,教師在講到大氣逆輻射的時候,可以結合早春的寒潮到來時,如何防止作物凍傷等實例入手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討論。這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掌握相關知識從而達到了培養能力,提高興趣的目的。
四、關注社會熱點
時事熱點是歷年地理試卷關注的焦點。地理學科的特點就是與生產、生活的結合,倡導學以致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經常是地理試題的切入點,也是調動學生情感的調料,而熱點、焦點問題最終落腳點還是考查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例如,2014年我們可以把“中國的探月工程”“索契冬奧會”、我國東部的“霧霾”等設計環境保護、經濟建設及國際熱點地區、領域的相關地理知識作為關注的熱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切實將熱點、焦點問題與教材相結合,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去發現、解釋、解決這些問題,從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學科知識去分析、闡釋和評價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加強環保與發展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教師激發、引導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地理課教師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應本著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的精神,積極探索,認真鉆研新教材,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注入源頭活水,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平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會使地理課教學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 吉林省琿春市第一高級中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