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如何合理實施,結合親身實踐經歷,闡述和表達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服務者的理念以及實際教學環節中要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意識的經驗總結。
關鍵詞:實踐能力;主體地位;訓練意識;更新觀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種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小學語文教學的每個學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把握這一特點,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筆者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一點見解。
一、明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要服務于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做到心中有學生。“人無全才,如果只限于、忙于‘補短’,則必然沒有時間和精力‘揚長’,求全責備可能導致平庸,每個學生都有特殊的天賦和潛能,教育應當成為‘揚長’的教育,不能只忙于‘補短’,而壓抑有特長的學生。”這樣,面對學生的不足,就不會恨鐵不成鋼式的發火。“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我們語文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走出困惑,更新教學理念。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利用課文去有機地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地參與到你的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構成一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縱橫交錯的聯系網絡。
二、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意識
教學一篇課文既要讓學生理解課文,達到“讀懂”,又要在引導學生理解的過程中,憑借著課文和學生的理解,有意識地進行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學習方法的訓練、滲透、培養,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逐步達到“會學”。
一是在備課設計教案時,根據教學目標和訓練的重、難點,精心設計訓練點,根據各學段的訓練重點,備好認讀生字,理解詞句,讀懂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等幾個環節。二是上課時,精心教學設計的一個個訓練點,教學的方法應注意趣味性,引發學生思維;關注差異性,適合各層次學生;貫穿實踐性,努力做到: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能將實施落實訓練點的過程變為兌現教案的過程,給學生以思考性的指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特別是學生對問題的見解發生偏頗分歧甚至錯誤時,不要急于得到圓滿的答案,要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我矯正。實現知識掌握(學會)與智能發展(會學)的統一。
蘇霍姆林斯基把“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這句話作為他的教育信念的真諦之一。他說:“30年的經驗使我相信,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于是否會很好地閱讀。”只有更新閱讀教學觀,才會更進一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 安徽省懷寧縣清河鄉中心學校)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