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正高效優質的語文課堂是動靜結合的。“入靜”是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某些動得太多、表面熱鬧的場面而提出來的。真正活躍的思維只能從沉靜專注中誕生。要讓課堂“入靜”,教師自己必須首先把心靜下來,靜下心來教語文,然后可以采用課前聽寫、動靜結合、于無聲中入靜等策略,讓學生真正靜下心扎扎實實學好語文。
關鍵詞:入靜;動靜結合;學習狀態;生存狀態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許多專家呼吁要讓語文課堂靜下來,要靜下心來學語文。我們課堂的確需要“入靜”。“入靜”是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某些動得太多、表面熱鬧的場面而提出來的。“靜”并不意味著徹底拒絕動,理想的語文課堂必然是動靜結合、提升語文學習有效性的課堂。
二、語文課堂“入靜”的定義
所謂語文課堂“入靜”,是對課堂節奏變化的一種調控,是對學生學習心理能動的一種調度,是對學生學習狀態、生存狀態的一種觀照。成功的“入靜”意味著課堂節奏由疾轉徐,學生的學習狀態由四逸散漫轉入沉靜專注,學生的生存狀態從社會的、紛擾于他者的轉向慎獨的、明凈于我在的。成功的語文課堂“入靜”總是在課堂最需要“靜”的時候,使課堂在最適合的時間里過渡到這種“靜”的狀態。因此“入靜”不是為“靜”而靜,更不是對“動”的否定。“入靜”不是表面的安靜,達成“入靜”關鍵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狀態能否達到充分沉靜專注。因此,有些情況下,課堂上表面算不得安靜,比如,自由朗讀課文,或者專注于教師的示范,抑或專注于學生的讀、說、演、練,只要學生內心充分地沉靜專注,都應視作“入靜”。沉靜專注是一種學習狀態的品質,沉靜專注不意味著沒有活躍的思維與熱烈的情感,恰恰相反,真正活躍的思維與熱烈的情感有時候只能從沉靜專注中誕生。
三、如何讓語文課堂“入靜”
1.教師自己的心態要靜下來
吳琳老師指出,老師應該以一顆平和的心態上課,以“學生為本”,才能在課堂上“當局者清”,才能讓學生靜下心來學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經常掛在嘴邊教學用語之一,便是:“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讀一遍課文,體會體會。”就是要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因此,讓課堂動起來需要智慧,讓課堂靜下來也需要智慧。
2.課前聽寫
薛法根老師喜歡每課堂的前幾分鐘都要先進行聽寫,他認為聽寫能夠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讓課堂入靜。上課初始,一般許多學生還沉浸在下課的活動狀態中。這個狀態又如何過渡到我們理想中的上課狀態(靜下心來,專心聽講,積極思維)?聽寫其實是一個簡便而行之有效的辦法。聽寫使那些最不專心的學生都得豎起耳朵。而且因為每課如此,學生知道一上來要進行聽寫,因此,在上課前會有所預期,有所準備(至少也是心理上的準備),所以,無形中預先醞釀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從活動狀態進入到學習狀態。更何況聽寫內容與授課內容可以有直接關聯,學生在聽寫過程中,課文的情境已經不知不覺地滲透其中,課堂表面上看似平靜無奇,但其實學生心理狀態已經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動與調整。
3.動靜結合,靜后有動,整體把握
一味地“靜”有時候與一味地“動”同樣的糟糕。動與“靜”其實是一個整體,入得了動,才入得了“靜”。崔巒老師建議過童話類型課文的教學模式,他認為可以先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提議演童話,然后進行朗讀訓練,接著進行課堂交流,再小組合作排練,最后正式演出。正是有了任務驅動提出的“動”的學習愿景(表演童話),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因此,學生在“靜”的環節——獨立朗讀訓練與閱讀思考環節中更加投入。而最后的“動”——表演童話,則為先前所有“靜”的環節提供了一個檢驗成果的舞臺。動靜結合做得到位,經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投入。
4.在無聲中入靜
如,靳家彥老師教學《跳水》一課,當他說“不要忘記大家”這句話時,他是一字一頓說的,說完,目光注視全班學生至少三秒鐘。于永正老師在后來的評點中,為靳老師這短暫的停頓拍案叫絕,稱其“不動聲色卻打動人心;沒有刀斧痕跡,卻深深地刻在人們心里。”
總之,真正高效優質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動靜結合的。老子說:“安以動之徐生,濁以靜之徐清。”又說“靜為躁君,重為輕根。”對于語文來說,在更多的時候,靜是更為根本的東西,更是“動”的基礎。只有“入靜”的學習才能入心、入情、入理,才能融入學生的生命。這在當前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尤其彌足珍貴。“入靜”是對語文教學的追求,也是一種人生的活法與境界。如果我們能經常恰如其分地讓語文課堂“入靜”,必將令我們的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薄俊生.學一生有用的語文.人民教育,2007(22).
[2]吳琳.靜下心來學語文.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吳斌(1980-),男,浙江省海寧市人,現職稱:一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海寧市馬橋中心小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