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課堂上使用創設情境的方法來教學,正是這樣的一種教學藝術。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小學數學老師在使用這種方法上課時,總是步入種種誤區。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創設;誤區
一、情境創設的誤區
1.“蛇頭兔尾”的情境創設
大家是否見過這樣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如,教學“元角分”時,老師安排了“8角錢可以怎樣拿”的開放題,為了創設情境,教者這樣教學:師:同學們,在平時,你們的父母會不會給你們零花錢?生:會。師:會給你們多少呢?生1:5元;生2:10元;……接著問:大家拿到零花錢之后會買些什么呢?生1:玩具;生2:零食……再問:大家零食都買些什么呀?生1:冰淇淋;生2:方便面……繼續問:方便面多少錢一包?生1:我買過那種5角的;生2:我吃過1元的;老師有點著急,問:有8角的嗎?生答:有。老師終于高興了,說:大家如果買8角一包的方便面時,沒有8角這個面額的錢,那怎么拿呢?然后老師再講解。這樣經過長蛇似的問題之后,才提出早就要問的問題,這種繞圈子的所謂情境,毫無意義,教學目標也變得模糊。
2.無從下手的情境創設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早就對數學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兒童實際。”
而我們好多老師根本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無從下手。例如,教學《線段》這一內容時,讓學生畫出自己小區的平面圖,然后讓學生設計一條從自己家到小區大門的路線,再讓學生從自己家的位置畫一條直線到小區大門。最后提出問題:哪條線最短。這樣的情境創設是小學生做不到的,他們還是畫不出自己小區的平面圖的。
3.多媒體代替不了學生的親身體驗
現在參加講課比賽,必用多媒體。好像沒用多媒體就不是一堂好課一樣。其實,創設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體,語言、實物操作、游戲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于用多媒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某位教師用多媒體電腦生動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圓錐杯向圓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滿的過程。但我想,如果這里,讓學生先自己親自動手量一量,理解會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體的使用,替代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對于學生,只能是隔靴搔癢了。
二、解決方法
1.緊扣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教育家顧汝佐教授指出:情境創設要緊扣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離開了這一點就不是數學課了。因此,我們老師在創設情境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且要具體,要有新意和啟發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老師所創設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去探索、思考、解決數學問題。所以,在情境創設時要把數學問題從情境中及時地提煉出來,千萬不能在情境中流連忘返。
2.正確選材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是被應用于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物,學習就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創設的情境力求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素材,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自然和諧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參與,積極實踐、探索,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價值。
3.慎用多媒體
最佳的情境不是一定要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創設。多媒體的使用,好比一把雙刃劍,利用得當,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利用不當,多媒體的弊端足以覆蓋它在教學中的優勢。不要讓花哨的媒體動畫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老師不要成為多媒體課件的機械操作者。只有比其他教學手段效果更好時,才可以使用。
參考文獻:
[1]斯苗兒.小學數學典型課例評介.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01.
[2]鐘啟泉.新課程中師資培訓精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顧泠沅.面向21世紀數學學科教育改革行動綱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山東省樂陵市阜盛小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