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認識當代教育的教學目的和任務,認識到中小學語文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對學生“三觀”形成的巨大作用。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增加中華經典誦讀,用中國優秀的經典文化陶冶教化學生,浸潤學生的品格,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教學目的;語文教學;三觀
一、“三觀”的內容及含義
探求中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三觀”形成的影響及如何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首先要弄清“三觀”的內容及含義。“三觀”是人們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簡稱。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作為個人來說,世界觀總是和一個人的理想、信念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世界觀處于最高層次,對個人的理想和信念起支配導向作用。同時,世界觀也是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是個人行為的最高調節器,制約著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具體來說,就是個人對人生的目標、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其具體表現在人的生活目標以及人面對生活中的苦樂、榮辱、生死等觀念。
價值觀,是個人作為社會成員,用來評價某行為、某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時遵循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喜好厭惡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者是統一的。世界觀處于最高層次,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觀,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世界觀決定人生觀,人生觀影響價值觀,價值取向表現世界觀。
二、“三觀”的作用
“三觀”是一個極其抽象的名詞,雖然人們在實際中普遍使用,但除了哲學研究者外,鮮有人能生動形象地說明“三觀”的具體內涵和作用。久而久之,許多人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觀念:“三觀”是一種很虛的東西。從它是一個抽象名詞的角度來說,“三觀”無疑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從“三觀”對于個人生活的巨大作用來說,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無時不在,處處影響著人的生活。
三、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與任務
探求中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三觀”形成的影響,及如何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明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與任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不能總牽著他的手走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這種“獨立行走”,應當從對個人作用巨大的“三觀”入手,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逐漸培養,也因為“三觀”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就更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獨立行走”。
四、中小學語文教學在學生“三觀”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三觀”形成的巨大作用,是由語文本身的內在陶冶功能和中小學教育在學生成長發展中所處的特殊時期所決定的。
語文學科不僅是學生認識世界、學習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豐富的人文因素,對學生品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和思想觀念的形成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陶冶功能,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語文的文化感染力,能夠鋪就學生精神生命的底色。語文是一個有情的世界,美好的情感能疏導學生心靈,引導學生審美向善。
五、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三觀”
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飽受人們抨擊,但把中國近兩百年來的落后歸罪于傳統思想文化的行為是過激的。這造成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解和當代教育對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距離甚至拒絕。剔除糟粕,傳統經典文化是當代中國最為寶貴的財富,是中國教育最應該教給學生的東西。
因此,當代教育應該從繼承這筆燦爛寶貴的傳統文化開始,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加中華經典誦讀,用中國最輝煌的思想文化浸潤學生的品格,以中國優秀經典文化創造者的事跡和高尚操守感染學生的心靈,在日積月累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熏陶積淀,慢慢培育、鑄就學生的“三觀”基座。
參考文獻:
[1]李旭.錢偉長的教育觀.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12.
[2]劉頌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07.
[3]張藍方.儒家人格思想在現代語文人格教育中的價值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 甘肅省莊浪縣陽川鄉教委)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