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落實素質教育,試圖著眼于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注重情感教學和能力教學兩個方面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思考和一些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以期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和體現發展性教育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素質教育;語文教學;情感教學;能力教學
“素質教育”這個詞已經成為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素質教育,似乎也很難一言以蔽之。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來的。應試教育是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片面而近視的教育。因此,在我的理解中,素質教育應該是以追求教育的長遠意義為目標的教育。它應該是一種發展性的教育,即適合個人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而在語文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情感教學和能力教學是實現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下面就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思考。
一、情感教學
1.豐富解讀作品
“文學即人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對教材的把握中應該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小說《項鏈》為例,先前的教參往往把主人公瑪蒂爾德定性為一個極端虛榮的女子,并作為一個反面教材來告誡我們極端的虛榮心會導致悲劇。當然,這是不錯的。但如今,我們在看到其虛榮心的同時,還注意到瑪蒂爾德及其丈夫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去償還債務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整整持續了十年,這種“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和守信的品質是不能被忽略的。人既然是一種復雜的生命體,那就不應該進行簡單化的分析。經典作品之所以經典,也恰恰在于其深刻的詮釋,而不是簡單地貼標簽。
2.感動自己
對作家而言,想感動讀者,必須先得感動自己。那么,對教師而言,要想感動學生,也必須先感動自己。因此,備課中的這一環節就顯得尤其重要。教師對于文學作品的體認,有的源于對人類共通情感的天然感動,有的源于生活經驗,有的源于對文字的較強的敏感性,無論怎樣,只要在自己被觸動的地方,我們都應該停下匆忙的腳步,細細品味,然后將自己的感悟通過多種適合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引發學生的心靈共鳴,使他們能更加深入地體味文學作品的內涵。
3.了解學生的情感傾向和情感表達方式
有時候,作品中的精彩處同學們能找得出來,但常常難以沉浸其中去品味其妙處。這時,教師應該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引領學生、感染學生。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音樂或者視頻。在此之前,我們也可以通過設置預習問題,來了解學生的情感傾向甚至情感表達方式,以期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4.注重課堂中的情感互動
哲學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思辨性,數學的魅力在于其嚴密的邏輯性,而語文的魅力恰在于其豐富的情感性。語文的情感傾向是它與其他學科教學內容最本質的區別。語文教學不單單只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應該是一種情感交流活動。在這種交流中,既有教師被作品感染后又融入了自己情感體驗的情感表現,更有被作品和教師所喚起的學生的情感。在情感的共同體驗中師生產生共振,最終有望綜合高效地完成教授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等教學任務。
5.課外相關知識和問題的拓展
課堂上的有益體驗也會促成學生在課后對相關知識和問題引發的興趣。為了使這樣的后續影響力得到深化,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課后拓展性作業,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主動、深入地體味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使語文教學回歸到其情感教學的層面,才能為素質教育奠定豐厚的發展基礎。
二、能力教學
1.評價一個事物如果一概地肯定或者一概地否定,都將是片面的
因此,對應試教育的評價,我認為,也不應該一棒子打死。應試教育中對于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訓練還是必要的。我們不應該因為提倡素質教育就談“應試”而色變,這就如同社會文明的前進發展不能丟棄優秀的傳統,新教材的編訂也需要保留相當的經典篇目一樣,素質教育的實施中也可以保留一些應試教育的有益的做法。對“應試教育”我想說的是,我們反對其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念,而不是反對其所有的做法。
能力的培養是基于一定的基礎知識的積累的,許多基礎知識的掌握需要機械性的重復記憶。因此,一些強化的訓練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2.鍛煉和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流暢的語言表達是溝通交流的工具。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學生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吞吞吐吐,詞不達意的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的表達能力欠佳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課堂語言不同于口語,它帶有更多書面語的特征,這同時也反映出學生書面語匯的貧乏。針對這一現狀,加大閱讀量,多積累,多表達是唯一有效的途徑。那么,在課堂上,教師就要給予學生更多鍛煉的機會,設置的問題也要根據表達的難易程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意識地營造新型而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愿意說,敢于說。
3.訓練學生對作品的分析能力
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情感的投射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而掌握一些通常的分析理論和分析方法更有利于站在一定的高度對作品做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作品時,需要教授一些有關文學批評的理論,這樣,在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的同時,也能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
4.厚積薄發,逐漸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是語文水平的綜合體現,而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小學的字詞語的基礎訓練到高中階段對思想內容、結構布局以及語言表達等多方面高難度的要求,這期間的積累過程是非常漫長的,我們需要積累的是對生活的體察、在大量閱讀中對作品的體味,還要總結一些寫作技巧。現在一些作文輔導類書,只注重技巧和分析,如果想通過看幾本作文輔導書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水平的提高還有賴于計劃性、系統性的有效訓練,有賴于持續不斷的長期積累。
無論是情感教學還是能力教學,都是圍繞著發展教育這個目標的,只有個人的潛能得到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才會創設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這樣也會反過來促成國民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我想,或許,這便是提出素質教育的初衷吧。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