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束縛學校教育發(fā)展的因素絕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程計劃,其最大的障礙是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對高職院校來說更是如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一定意義上講,師生關系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教學關系和教育質(zhì)量的高低。
一、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現(xiàn)狀
1.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從根本上說,教育的關系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不少教師往往秉承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利用傳統(tǒng)教育賦予的權(quán)威控制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把學生當作可塑性的“物”或“容器”,自己是話語和權(quán)力的中心,學生只能無條件、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學生不能或不敢提出問題,教學中的關系是人與物的關系,學生主體性完全被忽視。在高職院校,由于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階段,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極易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反感授課教師,造成師生關系的不和諧。
2.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值同現(xiàn)實的差距影響師生關系
有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高職院校的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他們認為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zhì):(1)儀表端莊,有學者氣質(zhì);(2)思維敏捷,有獨立見解;(3)知識淵博,思路廣闊,有全球視野;(4)掌握教學藝術,能旁征博引、深入淺出;(5)談吐幽默,有活力;(6)師德高尚,尊重熱愛學生。事實上,由于教師的成長或教育背景多樣化、價值觀多元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使得教師業(yè)務能力、價值觀、人格魅力等的不同,教師不可能如學生所期望的那樣十全十美,因此會使學生感覺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大相徑庭,而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往往影響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3.師生之間交流存在著諸多問題
師生交流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引導、教育和管理學生,盡管這種單方面的目的在客觀上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效果卻不甚明顯。通常師生間的交流就是在課堂上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單向的知識傳輸,而有關學生個人生活或思想上的問題,學生很少愿意主動和教師進行交流,教師對學生精神層面的了解和關心也不夠;學生和教師的這種少而簡單的交流,使得師生間的情感比較淡薄,很難建立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
二、怎樣建立現(xiàn)代新型師生關系
1.樹立民主平等、雙邊雙向主體性的教育思想
和諧的現(xiàn)代新型師生關系必須建立在師生雙方民主平等的基礎之上。師生之間應是平等的,沒有尊卑強弱之分。教師和學生是知識的先知與后知的關系,而且他們各自有其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獨立的人格,雙方都需要互相理解與尊重。因此,教學過程中就不能把學生簡單看成“物”。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其核心是把教師和學生看作真正意義上的“人”,即教育過程應該是人與人之間雙邊雙向活動。教師不再是高高處于學生之上的外在專制者,而應是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指導者、組織者和評價者,激勵學生大膽設想并提出獨特見解,積極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課堂上盡量減少教師“講”的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加強自身修養(yǎng),樹立教師的威信
教師是師生關系中的主導因素,在師生關系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的價值觀念與言行受教師思想境界、價值取向、人格層次等的影響,學生的智力開發(fā)和學習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知識水平、專業(yè)修養(yǎng)和教學質(zhì)量。隨著知識經(jīng)濟和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知識的更新和發(fā)展越來越快,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教師在教學中除了熟練掌握本學科的知識之外,還應當對教育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有一定的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另外,高尚的品德是教師素質(zhì)的核心,直接影響到學生道德意識的形成。因此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否則,就無法在探究欲望較強的高職學生面前樹立威信,甚至會使學生喪失對教師的信任。而只有集教育專業(yè)素質(zhì)與道德素養(yǎng)于一身、業(yè)務水平精湛的教師,才能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格贏得學生的喜愛,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這樣的教師學生才愿意親近和聆聽教誨,于是師生之間便很容易構(gòu)建起和諧穩(wěn)定的師生關系。
3.尊重和關愛學生,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和心理往往能夠相互影響。當學生得到教師的尊重和關愛時,就會感到溫暖和幸福,而積極主動學習,并對教師感激、依戀和愛戴。這樣,學生更愿意親近教師,并接受教師的教育,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愛學生并尊重學生的意見,加強課堂上的自由交流。另外,教師還應該通過增設課外活動等形式,創(chuàng)造與學生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鼓勵學生與教師多渠道地進行知識的交流和心靈溝通,關心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習,用自己的真情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構(gòu)建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梁,以便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找到通向?qū)W生心靈的“捷徑”,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愛所引起的這種反饋,在教育過程中反復作用、不斷深化,從而把師生關系推向更深遠、更和諧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沈東華.現(xiàn)代師生關系新解[J].遼寧教育研究,2004(02).
[2]孫麗丹,張東嬌.論現(xiàn)代師生關系中的“師道尊嚴”與民主平等.當代教育論壇,2005(08).
[3]羅晶,鄧家梅.現(xiàn)代師生關系現(xiàn)狀及其改善對策.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25).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陰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