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游戲伴著孩子發展,孩子在游戲中成長。自主性游戲是幼兒園游戲之一,由于自主性游戲在活動內容、地點、對象的選擇上完全由幼兒自由控制,自由安排,幼兒可充分展示自我。自主性游戲為幼兒提供了主動開展各種游戲的環境,幼兒可以輕松地進行交流、交往,因此受到幼兒的喜歡。自主性游戲也是教師了解幼兒發展、增進師生感情、實施教育的良好契機。
二、教師主導作用的弊端
事實上,當前幼兒園往往只把自主性游戲看成是自由活動的環節,容易被忽視。幼兒園自主性游戲內容較少、形式單一,且缺乏較強的整合性、系統性。教師對自主性游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隨幼兒怎么去玩,自己也可以輕松一下,或者做一些準備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于是就出現了“放羊式”的現象,而且自主性游戲時間得不到保證,不是被侵占就是被挪用。還有可能出現的是過分的干預幼兒在自主游戲活動中的環節,如有的幼兒喜歡玩創意美工,每天都玩,動手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可是其他的活動室就不太喜歡去玩,于是教師就會引導幼兒去別的地方玩,嘗試著玩。可是幼兒在活動時卻沒有任何的效果,反而跟小朋友在追打著玩。在這當中老師的主導作用起了相反的作用,就會產生矛盾。
三、個人見解
說到自主性游戲,我先想到的是幼兒自發地、主動地進行某種游戲,在這種情況下,大班的幼兒可能是有目標的進行游戲,托中班幼兒可能是沒有目標的,部分中班和個別大班幼兒也有沒有目標的,我們先不管幼兒是不是有目標,但一定是自發地、主動地去進行,游戲是選擇自己想玩的游戲。那么自主游戲應該在哪里進行呢?如何進行?這是我要深思的問題。
首先,游戲要有規則。教師要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引導幼兒共同參與到游戲環境的創設中,讓幼兒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選擇游戲,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體驗游戲學習帶來的快樂,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在強調自主性游戲中,幼兒有自己支配和選擇游戲的權利,游戲計劃不是教師事先想象制訂的,由于游戲的主人是幼兒,要玩什么游戲是幼兒自己的權利,每個幼兒的需要都不一樣,教師應該根據幼兒在進行自主游戲時的表現、幼兒的需要和存在的問題來制訂下一次的游戲計劃,在幼兒的游戲中不斷生成新的計劃,可以使游戲的開展更能滿足幼兒的愿望和需要。
讓幼兒在游戲中發展自主性,并不是不要規則,如果沒有規則,幼兒就不可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由和規則本身就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如果規則的提出不被幼兒所理解,那他們可能很難接受或都拒絕接受。游戲中的自由必須是建立在一定規則約束之上的,在培養幼兒自主性的同時,也要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自主與規則是同步的。當幼兒在日常活動中不斷練習并逐步將規則內化成自己行為的一部分時,那他們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會自覺遵守規則。老師在游戲中收放自如,是日常教育中自律、自主同步進行的結果。當然不同年齡自主與規則的培養重點是不一樣的。
幼兒在進行自主游戲時教師是不能過多的干預的,但在游戲中有些幼兒需要老師的幫助,教師應該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嘗試的前提下,給幼兒適當的幫助,這樣不僅能促進游戲繼續延伸下去,而且能讓幼兒在嘗試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和勝任感。
四、案例及分析
幼兒雖然對“角色游戲”這個名詞并不理解,但是他們喜歡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去擺弄擺弄,在與玩具的“交流”中他們會模仿成人的一些動作,比如,抱著娃娃的幼兒會去找碗、調羹喂娃娃吃飯;玩煤氣灶的幼兒會不停地炒啊炒。與此同時,幼兒還會出現一些相當簡單的語言比如:“你別哭懊!”“你吃呀!”……幼兒把娃娃看做是有生命的,對玩具是當真地在操作。當然,有些中班幼兒會在別人的“津津樂道”中“迷失方向”,旁觀別人的游戲或者自己拿著玩具不玩耍而愣愣地看著別處。因此,為幼兒提供較多的形象逼真的玩具,鼓勵幼兒大膽玩耍是教師主要的任務。
案例:
娃娃家一直是女幼兒最喜歡玩的地方,她們有的在娃娃家里學媽媽帶寶貝,做飯給寶貝吃,有的學媽媽燒飯做菜等。為了豐富游戲的情節,我找到了一個真的洗澡盆,并準備了一個晾衣架,在上面掛了小娃娃的衣服,并把一些洗發水、沐浴露瓶子投放到娃娃家里去。然而,幾天過去了,我們的洗澡盆一直沒人去玩,沒有一個小朋友去給娃娃洗澡,是我們的洗澡盆不好嗎?不對!洗澡盆很漂亮,而且想想小朋友也有相關的生活經驗,都認識洗澡盆,知道是給小寶寶洗澡的,可為什么不愛玩呢,我很納悶,同時也有了把它換成其他材料的想法。這一天,玩區域活動不久,楊馨蕾(化名)笑瞇瞇地跑來讓我和她一起帶娃娃去公園玩,我看到她抱著的娃娃很臟,于是我說:“呀!瞧你的寶寶這么臟,怎么能出去玩呢?楊馨蕾一聽,馬上說:“那怎么辦呢?”我說:“楊馨蕾那邊有個洗澡盆哦!”“那我就給它洗洗澡吧!”楊馨蕾說。接著她就立刻把娃娃的衣服脫了下來,把娃娃放進了洗澡盆里。在洗的時候我也參與進來,和楊馨蕾一起給寶寶抹上“沐浴露”,用上“洗發水”,洗好后,楊馨蕾還給寶寶換上了晾衣架上的新衣服,看到自己的寶寶這么干凈,楊馨蕾高興極了。這時許多幼兒見我們給寶寶洗澡洗得這么熱鬧,也把自己的寶寶放入澡盆里來洗,大家玩得非常的投入。從那以后洗澡盆經常有人在玩,玩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了。
分析:
開始的時候為什么幼兒不愛玩呢?對于中班幼兒來說,他們比較喜歡玩熟悉的、重復的游戲,這次老師投放的洗澡盆,雖然幼兒看到過自己父母用過洗澡盆,但是從未自己去擺弄,對他們來說沒有直接的生活經驗,同時老師出示洗澡盆時,也沒有創設很好的問題情景,因此,對孩子來說,洗澡盆的出現,只不過娃娃家多了一件物品而已。一次偶然機會,教師通過自己的示范和語言,為幼兒創設了真實的游戲情境,才使得幼兒開始樂于參與玩洗澡盆的游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說到,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銳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關注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心、用腦去思考,中班幼兒生活經驗少,很多時候還非常需要老師的介入,在老師的直接引導示范下,在孩子慢慢熟悉的過程中,幼兒的生活經驗才能在游戲中得到提升。如上面案例中,幼兒不愛玩到由于教師的關注改變現狀,創設情境,自然介入幼兒原本不感興趣的活動,使冷落的洗澡盆活動引來幼兒的注意。其次,對于中班的孩子,游戲的情境創設不僅需要逼真的材料,有時候還需要老師通過其他的直觀的形式來創設情境,如教師的參與,它不僅能挖掘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潛在能力,積極創造了與之相關的游戲環境,還能大大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使孩子在活動中產生更積極的參與熱情。
(作者單位 上海閔行區依霖幼兒園)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