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貴在有真情實感,又貴在進行合情入理的“編造”,也就是虛構。作文僅僅拘泥于寫“實”,而不擅長寫“虛”,寫作的思維就會受到嚴重束縛,而且難以展開。只要虛構得合情合理,虛構的內容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樣的虛構是有益無害的。
作文的真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材料的真實,一是表情達意的真實。材料的真實是說所寫材料與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一致。表情達意的真實就是作文中的“情”“意”與心中所想一致。兩種真實是有所區別的,材料的虛假是虛構,表情達意的虛假則是虛偽。所以,我們在虛構時要注意表情達意的真實,而表情達意的關鍵在于講真話。巴金說:“所謂的講真話不過是把心交給讀者,講自己心里的話,講自己相信的話,講自己思考過的話。”文章是抒寫性靈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內心真實的精神活動展示出來,與別人交流,不真實即失去了交流的基礎,因此,這表的“情”、達的“意”絕對假不得,而虛構與表情達意的真實并不矛盾。虛構的材料也可以表達作者對生活真切的感受。我們沒有因為小說虛構而斥之為虛假的文章,相反有時候恰恰表達出作者對世事深刻的、真實的認識。如,《泰坦尼克號》劇本是根據一件真實的災難事件進行想象虛構,再現那次災難中可貴的人性。故事是假的,情卻是真的。從而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思想。
另外,作文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表現生活,而不是再現生活,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現象典型化,這就是孕育作品時的藝術構思過程。所謂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這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為此,必須經過藝術概括對生活進行選擇、提煉、改造、集中,虛構出新的形象。它所反映的內容,已不再是生命的原型。所以說,作文雖來源于生活,但同時它又超越了生活,是作者思維化了的產物,這就不可避免有虛構的東西存在。正如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所說的:“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
學生必須根據表現個性化生活和感受的實際需要,對獲取的已經融入自己主觀情趣的生活素材進行必要的加工(或選擇取舍,或適當地變形想象)。此時的虛實相生,不僅表現在立意、語言上,也表現在這種對生活素材的“加工”上。學生需要融入自身的情感觀念,對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適當虛構,或刪減,或移植,或補充,或想象,或改造,使其更突出,更生動,更能適合中心和自身感情表達的需要。作文的虛構,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偷梁換柱”法。即寫作文時,對生活中真實的人物、地點、事件進行必要的調換。可以用虛構的人物、地點,換掉現實中的人物、地點,在事件的敘述過程中也可以作必要調整。這樣,雖然虛構了,但更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表達主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
2.“添枝加葉”法。即對生活中不完整的或過于簡單的事例,進行必要的補充。補寫出符合情理的結局,補充必要的內容,使并不完整的內容變得完整,使并不具體的事例變得具體,使并不豐滿的人物形象血肉豐滿。這樣就可以使所表現的內容更真實。
3.“移花接木”法。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改造、拼接、更換,將幾個人的特點融于一個人,或將幾件事的情節剪輯組合為一件事,或將發生在不同時段、性質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輯到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內,這對敘述事件、表現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是有幫助的。
4.“無中生有”法。如果實在找不出與中心和主旨相關的人和事,不如干脆“無中生有”地虛構一個故事,塑造一個人物,再依據這個虛構的故事和人物進行推理。只要這個故事和人物符合推理要求,這樣的虛構也是可行的。
虛構得好,可以使故事更集中,事例更典型,人物更形象,主旨更突出。但需要注意的是,虛構的東西不要太玄。虛構的事例要與人物身份、性格相符,要符合生活本身的發展規律,具有邏輯性。只有這樣,虛構的文章才能具有真情實感,讓讀者感到合情合理。如果寫得太離譜,就會有胡編亂造之嫌,這是作文所忌諱的。
(作者單位 河南省“初中專題作文參考與點撥”課題組 河南省鄧州市趙集一初中)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