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應當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可見,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新課程標準的明確規定使語文的交際功能尤為突出。就如何從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等方面的探討談了一些見解。
關鍵詞:小學生;口語交際;策略
一、精心選擇交際材料,創設有實際意義的情境,激起學生的興趣
熟悉的交際內容讓學生感到親切可感,令學生有話可說。教師選取的課外說話材料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他們喜愛的事物為口語交際訓練的內容,學生會把對事物的喜愛之情遷移到對交際的喜愛上。如,我們班新轉進一個學生,我說,大家說幾句歡迎新同學的話,此時大家的話匣子打開了,一個個舉起了自己的手,爭先恐后,都說出了自己歡迎新同學的熱情的話,新來的學生此時也感到了新班級的溫暖、大家的熱情;比如組織“該不該看動畫片?減負就是不做作業?”的討論等。學生討論著討論著,竟然成了辯論會,一個比一個的語言豐富,一個比一個道理深,說著說著,都還進入了角色,直到下課,學生才戀戀不舍地停下來,還有個別學生在課間還在繼續著他們的辯論。由此可見,教師在交際的內容上要精心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變“要我說”為“我要說”。
二、以有效的聽評促進學生說的能力的提高
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師要巧妙、機智地利用聽評的細節。比如說,聽了該同學的交流,你還想知道什么呢?這樣的問題常常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記得我在教學《我學會了……》口語交際課上,一學生介紹自己學會了做飯,待學生介紹完之后,我機智地問道:“聽了他的介紹,你們有什么問題嗎?”立刻有兩個學生站起來發問:“我想知道他是怎樣學會做飯的?”“我想知道他做的飯怎么樣?”這兩個學生的問題正切中了該學生交際的“要害”,沒有完成必要的交流,沒有把話說清楚,有了這兩個學生的點評與追問,該學生明白了自己交流中存在的問題,也知道了怎么補充了,怎么修改了。可見有效的點評能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提升。
三、創設交際情境
口語交際課應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交際心理,給學生創設聽說互動的交際情境。
1.可以巧用課件,情境再現
圖畫實際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易于兒童接受,這樣能喚起學生觀察思考、說話的興趣。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課時,我用課件出示文中的圓明園毀滅之前的輝煌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景物,學生看著美麗的畫面,紛紛舉手,剛轉到本班的李佳樂同學舉手說:“很美!”劉小龍同學補充說:“我們得說完整的話,我覺得這樣說更好:我們的圓明園太美了,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想得多好,說得多美呀!學生在這種說完整話的訓練中一天天成長。
2.師生共演,進入情境
記得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課時,我扮演父親,學生扮演兒子,我入情地朗讀,讀活了這個故事,生動的表演,演活了故事,最后讓學生體會父親找見兒子兒子高興嗎?從我的表情感受我此時雖然滿身血跡,滿臉灰塵,但我此時此刻卻無比的高興、興奮,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接著我和學生一起讀出了兒子的話:“不,爸爸,先讓我的學生出去,我知道你和我永遠在一起!”兒子的這番話感動了全班學生,多么有愛心的阿曼達,在生命危險的時刻,他還在關心自己的學生,讓自己的學生先出去,此時大家已經熱淚盈眶,不由得讀出了“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由于我的參與、我的引導,學生也入情入境地讀了,也理解了,學生也更想說了,說的面也更廣了,更深了。
3.組織活動,體驗情境
學生在一個愉快的活動中當然有話想說,有話可說,言之有物。學校組織低年級學生到野外觀察春天。老師帶學生爬山,觀察山上的樹木、小草等各種植物,又帶同學們到金水河邊觀察金水河。觀察完之后,我問學生:“你最喜歡玩什么?為什么呢?”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說出了他們最真實的話,“我喜歡蘭花,因為蘭花漂亮,氣味很香。”“我喜歡小草,因為白居易爺爺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今天我看到了小草的生命力真的很頑強!”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進行交際,語言優美,繪聲繪色。實物陳設,演示情境。
4.實物展現,能最快吸引學生的眼球
操作實物,演示一定的情境,能讓學生最快進入觀察,最想急于表達,交際訓練自然進行。在教學《小棗樹和小柳樹》這課時導入,我拿著盆栽的小棗樹和小柳樹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這兩種植物的特點,然后說:“發揮你們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小棗樹和小柳樹它們兩個之間會發生什么事?說得好的同學就可以拿走我手里的禮物了!”為了能獲此獎勵,學生積極性可高了,一下子議論開來,說得津津有味,激動極了。
總之,從小學開始就應該注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使他們能夠掌握與人際交往的方法和策略,具備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口語交際能力,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金水鎮中心小學)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