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代在發展,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在更新。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肩負著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發展智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任。學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發展都必須依賴于課堂教學這一載體。因此,我們要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索創新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措施
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索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包含了許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嘗試。
一、培養數學興趣,讓學生學有動力
1.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能接近數學
數學并不神秘,數學就在我們周圍,我們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數學。加強數學的體驗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地把一些間接經驗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再創造”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實踐,讓他們感受“直接”。例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時,先出示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物體,問:“你會用包裝紙把這些物體包裝一下嗎?”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接著指著其中一個長方體問:“我要知道長方體的各個面的構成該怎么辦?怎樣將包裝紙還原成長方體?”這樣讓學生達到探究知識和培養創新能力的功效。
2.重視數學的應用教學,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
數學的應用充斥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教學中重視數學的應用教學,能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作用和魅力,從而熱愛數學。
3.引入數學實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直觀
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包括探索、發現在內的獲得知識的全過程,使其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傳統的練習因機械、重復或難度不適,而使學生有枯燥乏味之感。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練習中有良好的積極體驗,能夠滿足全體的需要,這就要求課堂練習從單一走向開放。教師可出示多層次的習題組,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設計基礎題、提高題、綜合題,或分成幾個層次,由學生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練習題,也可通過開放題,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成功。
4.鼓勵攻克數學,使其在發現和創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數學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數學研究的過程中充滿了成功和歡樂。創新的教育價值觀認為,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教會解答,掌握結論,而是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能力、激發興趣,從而尋求和發現新的問題。
5.重視實踐活動,盡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人們感知事物是通過多感官進行的,通過心理學實驗研究發現,多重感官的協同活動能夠有效地提高記憶成效,形成正遷移。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就是人類獲取信息到底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在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眼、耳、鼻、舌、身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積累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
二、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
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準備“一桶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具備創新的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數學學科的豐富內容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養他們對事物進行對比、類比、判斷、推理以及跨越時空的想象力。實踐證明,數學課堂教學是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戰場。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綜合、探索聯想,創造性地解決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做好創新意識的引路人。
三、優化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究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
1.重新認識教材,創設教學活動情景,激發興趣,進行創新探索,培養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數學垂徑定理”時,問:“(1)趙州橋的橋拱可以怎樣看?(2)橋拱的圓心在哪里?(3)怎樣計算半徑呢?”這樣,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認知平衡被打破,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開了,教師及時歸納,學生理解起來就不感到突然了,認識水平就能上升到更高層次。由此可見,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課堂的高度靈活性和開放性。
2.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平常中發現不平常,不受“定勢”或“模式”的束縛,探索各種結論或未確定條件的各種可能性。這樣充分發揮知識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學生構建型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多種思路(方法)解題特別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營造寬松、和諧、創新思維的環境
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和人格,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到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其次,班集體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班集體中,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五、指導學習方法,給學生學習的鑰匙
1.教會學生“讀”
這主要用來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力和歸納整理問題的能力。我們知道,數學觀察力是一種有目的、有選擇并伴有注意的對數學材料的知覺能力。教會學生閱讀,就是培養學生對數學材料的直觀判斷力,這種判斷包括對數學材料的深層次、隱含的內部關系的實質和重點,逐步學會歸納整理,善于抓住重點以及圍繞重點思考問題的方法。這在預習和課外自學中尤為重要。
2.鼓勵學生“議”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沒有把握的結論、疑問,就積極引導學生議,真理是愈辯愈明,疑點愈理愈清。對于學生在議中出現的差錯、不足,教師要耐心引導,幫助他們逐步得到正確的結論。
3.引導學生勤“思”
從某種意義上說,思考尤為重要,它是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和提高的過程。養成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反思各種方法的優劣,反思各種知識的縱橫聯系,適時地組織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題設條件能否減弱?結論能否加強?問題能否推廣?等等。
六、質疑才能解惑,才能創新
教師用有深度的語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批判性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科學的發明與創造正是通過批判性質質疑開始的。讓學生敢于對教材上的內容質疑,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特別是同學的觀點,由于商榷余地較大,更要敢于質疑。能夠打破常規,進行批判性質疑,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必備的素質。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真正感動學生學習數學,學生學到的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知識,學生才能創造發展!
(作者單位 重慶市榮昌縣雙河中學)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