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是人類認識自然、傳達情感、創造生活的一種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迸發學習美術的激情呢?我想欣賞和鼓勵會成為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達到統一,以使其達到學習美術的最佳效果。下面是我在長年的美術教學中的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鼓勵審美個性,培養審美意識
在教學中,我常常鼓勵學生要學會欣賞藝術作品,同時要擁有自己的審美判斷。早在兒時學習哲學時就知道一句話“天下沒有同樣一片樹葉。”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故而在欣賞教學中,我們不能在欣賞某一作品時事先給學生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而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審美感受,用自己獨特的視角感受觀賞作品,使其情感與觀賞作品產生共鳴,學生的審美想象會得到自由發展。如,在教學欣賞梵高的作品《昨夜》時,我用簡短的語言介紹了作品背景后,便讓學生自行觀看作品,自己感受作品氣氛,同時并讓學生思考:畫面中都有些什么?藝術家都是怎樣表現的?都有一些什么樣的色彩?你最喜歡畫面中的哪些地方,為什么?幾分鐘過后,我讓學生都來當藝術作品推薦員,用我的問題推薦作品。這時班上氣氛異常活躍,有的看到了作品鮮艷的色彩,有的看到了作品中細碎的筆觸形成的畫面沖擊力,有的學生就畫面內容談一些當時藝術家創作時的獨特心境,甚至還有學生表達一些我問題之外的感受“假如我畫《星夜》時,我會怎么畫?”由此可見,欣賞教學中鼓勵學生的審美個性,可以啟發他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鼓勵自我體驗,激發參與意識
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參與體驗,感受成功的成就感。在多年的美術工藝品制作中,我從不用固定的步驟約束學生,而是讓他們自己反復觸摸、把玩、琢磨、探索手中的材料,了解手中工具材料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從而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色彩教學中,我并不從一開始給學生展示作品,而是讓他們用手中的顏料畫出一些自己喜歡的色塊,讓他們說出喜歡這些色彩的理由,并告訴他們任何優秀的色彩作品都是靠這些顏料堆積而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讓他們從喜歡色彩入手,并試著臨摹一些作品,在處理一些技法遇到困難時,我并不急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而是讓他們反復琢磨,到時機成熟時及時點撥,讓他們從中感受成功的過程,并鼓勵學生多寫生、多觀察、多總結。真實的事物面前觀察表現比對著范畫臨畫要形象生動得多,學生對形象的掌握也會更快更準確。在這樣的教學中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作品多次在縣級、市級、省級比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
三、鼓勵藝術表現,激發藝術創造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所以,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里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于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夸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講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欲望,這樣做,學生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如,在一次全國“綠奧杯”繪畫比賽中,我給學生的一個條件:綠色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如何去保護他呢?學生就我們農村小學的變化提出了一些問題:以前我們這有許多小鳥,可現在小鳥越來越少,為什么聽不到鳥叫聲了?我聽爸爸媽媽說,以前我們河里有許多小魚,是他們兒時的樂趣,可現在我們的河里為什么只有垃圾?這些問題有些尖銳,甚至不知對他們從何說起,于是一句:孩子們,既然有問題,我們一同來解決,我們用畫筆把他們表現出來好嗎?以學生獨到的眼光,帶著這些問題創作就不再是難題。在這次比賽中,我的學生多人獲得全國的一、二、三等獎。
可見,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發情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人格,才能使學生的藝術作品有思想、有感情、有品位!
(作者單位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嘉川鎮中心小學校)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