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拓展教材,創設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很大發展。
關鍵詞:積極拓展;教材興趣;學生思考;探索;創新
發展學生創新意識,挖掘語文教學資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語文教師要充分立足教材,積極拓展語文教學資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意識,讓教材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之樹的肥沃土壤。下面談幾點體會僅供各位教師參考。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教材的興趣。”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從而才會產生創新的欲望,積極主動地思考創新,對課文做出較為深刻的獨到的評判。如,在教學《變色龍》一文時,教師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基本的性格是什么?學生較易回答——“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老師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師的引導下,本文的重點難點就解決了,創新的意識也就達到了。
二、留給學生教學活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思考和探索發展創意
要使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教師必須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刺激學生的發現欲,從而讓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引導學生不僅從常規嘗試上去生疑,還從特殊變式上去生疑,教會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維。如,在教授《愚公移山》后,就愚公移山好還是搬家好,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賽,有的學生認為愚公不必移山,可以搬家,或者開辟山路,或者靠山吃飯發展經濟;還有的學生認為愚公“投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破壞生態環境等。
三、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起點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不是目的,而是創新教育的起點,有的學生提的問題很可笑,教師應從表揚學生積極性的角度出發,妥善處理;有的學生提的問題很有難度,老讓學生“將軍”,弄得自己下不了臺,滋味不好受。所以,面對新課程,教師必須更新知識結構,繼續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同時教育學生要敢于持懷疑、分析、批評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地盲從,同時不過于牽制學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學生的探索過程,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創新能力是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因此,教育必須創新,變“接受式教育”為“創新式教育”,變學生的“適應性學習”為“創新性學習”,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 河北省蠡縣鮑墟鄉一中)
?誗編輯 王團蘭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