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科學課本中的實驗設計,有的因地域原因、有的因環境原因、有的因氣候原因等,可能實驗不能成功或是效果不夠明顯。那么,教師可以巧思妙想,因地制宜地進行一些小改進,使小學科學實驗能便捷而明顯。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
教科版小學科學課本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這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學生分組實驗為探索“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關系”。實驗材料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以及溫度計都容易準備好,可是最為關鍵的實驗要素——太陽光卻很不容易滿足。筆者身處四川盆地,上本課內容時,日期一般已到十月底,即使是遇到晴天,上本堂課時也很難遇上是太陽光充足的時候,這就很難達到此課“把這些不同顏色的紙對折做成袋裝,分別插上溫度計平放到陽光下”的課堂實驗要求條件。況且,今年上教學內容期間,正值陰雨連綿天氣,別說充足的陽光,就連太陽的影子都難以得見。于是我在課前幾天就在打算,今年這堂實驗該怎么做?
我在進一步研究教材和教輔書后,抓住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探索物體的顏色與吸熱本領有關”這個要點入手,選取身邊隨手可得也能發光發熱的電熱器做替代品,讓它作為發光發熱源。把電熱器調至最低檔,放置在各插有同款溫度計的白色紙袋、粉色紙袋、黑色紙袋、黑色蠟光紙袋、鋁箔紙袋前三米遠處,通過2分鐘、4分鐘、6分鐘、8分鐘、10分鐘的實驗觀察,各溫度計取得的對比實驗效果很明顯,最后學生得出“深色比淺色升溫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溫快”的實驗結論就很直觀自然了。然后,再把電熱器用于接下來的實驗,用三個黑色紙袋做“陽光直射、斜射與吸熱”關系的實驗,也就會取得很明顯、很滿意的效果。
教科版小學科學課本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內容是“做一個太陽能熱水器”。筆者上這堂課時,和學生一起,在了解了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討論了制造太陽能熱水器所需材料、設計了制作簡圖等知識后,開始了建議太陽能熱水器的對比制作。
為了使實驗效果更加明顯,我巧思妙想,做了兩處小改進,采取了兩個書本未曾提到的制作方法。第一個是,每一組學生都對比制作兩個太陽能熱水器,我指導學生不僅按上課討論和書本提示內容,去制作一個簡易太陽能熱水器,我還指導他們制作了另一個同樣的簡易太陽能熱水器,兩者的區別是飲料瓶不同。一個選用的是白色礦泉水瓶,另一個選用的是黑色可樂瓶,這使學生很容易聯系到上節課剛學習過的內容“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使這一知識再次得到檢驗并強化。另一個小改進是,剪切泡沫做二者的瓶塞,再鉆個小孔插入同款溫度計,以便隨時能觀察并做好實驗記錄。這樣,通過兩處小改進,本節課所制作出的簡易太陽能熱水器,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既能復習強化舊知,又能吸收掌握新知,使兩個太陽能熱水器升溫效果即刻觀察量化,清晰反映出材料選取對升溫的影響。上述幾個方面就對下一節課“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做了良好鋪墊,便于學生展開討論,反思太陽能熱水器的制作各環節等,從而更好地提出改進措施。
可見,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根據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者單位 四川省德陽市黃河路小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