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教學中教與學互動的探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實施主體性教學,突破傳統教學,學生自主學習,構建教師和學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模式。
關鍵詞:教與學互動;主體性教學;自主學習
一、教與學互動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下學生的認知過程。在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掌握知識主要靠調動學生個人的主動性。
學生是有能動性的人,他們不僅是教學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固然重要,但對學生來說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說,教師傳授知識與技能,施加的思想影響,都要經過學生個人的觀察、思考、領悟、練習和自覺運用,才能轉化為他們的知識技能。一般來說,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創造性愈大,學習效果也愈好。
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決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采取放任的態度,恰恰相反,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體,關鍵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針對能否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而言的,它主要體現在按照教學任務和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講解、訓練和指點上,使學生積極高效地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的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進行教學的主要因素。
主體性教學是現代教學一種教學思想,要求教師把教學活動組織成一個在教師激勵和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施教的主體,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不僅是教師,而且還有學生。
主體性教學不僅重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養,而且還強調通過知識教學、發展能力和滲透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標。主體性教學的目標,在發展能力方面尤其重視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滲透思想教育方面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實施主體性教學,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構建教師和學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新模式。
二、如何實施教與學的互動
1.改善教學手段,促進教與學的互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中的不隨意注意占相當地位。因此教師要把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內容,善于借助于現代教學手段和先進技術設備進行教學,通過直觀、形象、實驗、操作、多媒體等新穎方法、新奇手段,充分發揮學生耳、目、手、腦多種感官作用,引導學生觀察實物、模型和掛圖,或通過觀察、參觀等使教學具有真情實感,把學生的思維帶入預定的教學情景之中,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然后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再分析、歸納總結,變被動聽講為積極主動學習。
2.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和受到教育,主要取決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既能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吸收率,又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如某些內容采用讀書執導法,即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以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教材,使學生從消極的聽講者轉變為以自學為主的探索者、思考者。隨著學習方法的變化,他們的思維發展過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
因而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在自學為主的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活動互相關聯著,教師不斷從學生那里獲得自學情況信息,決定著下一步啟發引導的重點。
在啟發教學中,教師要引導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思維,不要被動思維,更不要拒絕思維。教師在答疑時,可對學生問的問題不從正面回答,而是高屋建瓴、“旁敲側擊”地反問學生一些問題,一旦學生自己想通了這些問題,原先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交互式“答疑”是充滿樂趣和挑戰的,學生也能感受到其中思索的樂趣。
3.采用討論教學,突破師生交流的單向性
葉圣陶說:“讓課堂活起來?!痹鯓硬拍芑钇饋恚抗P者認為課堂教學不只是教師“指向”學生,也可是學生“指向”教師,還可讓學生之間進行更廣泛的交流。只有突破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讓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多向交流,形成由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全員參與的教學結構,課堂才能活起來。
教師課上安排學生小組討論,或組織全班交流,這種討論法教學可給予每一個學生足夠的參與時間,創造良好的參與環境,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也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在交流、研討中營造一種民主的氣氛,使學生由被動的聽講變為主動的參與,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并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教師在交流中應成為學生尊敬的長者、合作的伙伴、學習討論的對手、交心的摯友。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充分的幫助,成為學生的指導者,而非訓導者。在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多講多議,自己要講得少而精,講在點子上,并不失時機地進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當水到渠成時,再對所學知識做科學的歸納總結。這種教學方法可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提高教學水平,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馮建軍.教育學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0.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05.
[3]莫雷.教育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8.
(作者單位 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