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動手操作策略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策略;探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動手操作教學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需要。在動手操作中,能夠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等,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以下是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策略的探究,僅供各位同仁參考借鑒。
一、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作為數學教師,要重視每一節課的備課工作,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巧妙利用教材,爭取在課堂教學之前設計出完美的實踐動手方案,遵循“把活知識教給學生,把學生教活”的教學原則,為學生提供大量動手實踐的機會。教師要從教材出發,結合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做好相關調查,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例如,在教學“計算三角形周長”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尋找一些長短不一的樹枝,將其拼湊成一個三角形,然后用尺子將三根樹枝的長度測量出來并相加,由此得到三角形的周長,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一課進行提前預習,為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奠定基礎。
二、明確動手操作目標,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有的放矢
在進行動手操作實踐之前,教師應讓學生明確實踐目標,從而使學生在整個動手操作過程中,進行有的放矢的實踐活動,這樣學生操作起來方向明確,能夠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作為教師,也應該有相應的動手操作目標,弄明白進行動手實踐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感知和理解數學概念,還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又或是為了探究數學規律,推導計算公式等。此外,教師要對學生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和即將達成的目標一清二楚,引導學生明確動手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使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在明確目標的指導下,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例如,讓學生利用三角形拼接平行四邊形的動手實踐活動,首先應明確活動目的: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提示學生:嘗試使用各種三角形,看看能夠拼接成平行四邊形的兩個三角形具有怎樣的特點?學生根據目標進行實踐活動,很快就發現了兩個任意三角形可以拼接成平行四邊形;兩個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接成一個長方形;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接成一個正方形。當學生完成基本操作之后,教師要繼續進行目標引導,引導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就是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根據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方法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在整個動手實踐過程中,做到了目標明確、方向清晰、步驟規范,使得動手操作活動的價值獲得了充分體現。
三、創設動手操作情境,放手讓學生在教學中自主操作
小學生的思維往往以形象性為主,而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踐探究機會,因此,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放手讓學生自主實踐,提高學生的自主動手操作能力。在動手操作教學中,所有的操作一定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應加強操作與思維的有機聯系,使動手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動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新知識,在應用新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操作技能。例如,在教學“認識正方形”一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己準備上課所需的正方形紙張,并明白正方形四個邊的特點,學生通過測量與對比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用一條邊與其他三條邊進行對比;還有的沿對角線進行對折,發現四條邊一樣長。盡管學生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發現了正方形四條邊的特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許會出現表述不夠準確、操作不夠規范的現象,教師不能橫加指責,而是通過委婉的方式及時糾正,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
四、時刻關注學情發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有效性
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情發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效性。特別是由于學生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智力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異性,所以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操作能力弱。為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要照顧到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這一課時,在學習“創造直角”這一環節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情況設計如下兩個方面的課堂預設:一是制作方法,學生在制作直角時,可能會采用畫、折、剪、圍、拼等多種方法;二是制作工具,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身邊的制作工具較少,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引導他們應用自己身邊的所有工具,如:剪刀、三角板、鉛筆、彩筆、繩子等。
五、布置動手操作作業,在課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新課程教學理念倡導布置“動手實踐性作業”。美國教育家彼德·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而動手實踐性作業恰好符合這三大要素。操作性實踐作業,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實踐操作,如:測量、拼剪、制作、實驗等,讓學生根據在實踐操作中看到的實物、數據、現象等,進行相應的分析、推理、計算、判斷,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了“圓柱體”之后,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制作一個圓柱體,并測量相關數據,第二天拿到課堂上進行實踐匯報。由于有了實踐操作的經驗,所以學生紛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并對圓柱體的概念和性質產生了深入理解。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必須要從思想上重視動手操作,并在具體教學中,加強動手操作教學的實踐與嘗試,不斷提高動手操作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使“動”的課堂更加精彩,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馮瑞.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J].小學教學設計,2011(05).
[2]楊艷秋.數學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06).
[3]李嫻.談數學學習中的操作活動[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08(Z2).
[4]戴張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09(46).
[5]李星云.小學數學教學培養策略之四,小學數學操作教學的優化策略[J].廣西教育,2008(07).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城關小學)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