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作為學生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不僅是鞏固知識、運用知識、訓練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還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以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盲目地把做練習看做是“多多益善”的,而實踐證明其真正效率是不高的,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有悖于新課程理念。如何讓數學課堂練習達到預期的效果,做到“學而時習之”,而教者與學者都“不亦樂乎”呢?我在教學中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一、注重練習時間的合理性
培根說:“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我認為合理分配練習時間是提高練習效率的關鍵,所以我通常把課堂練習大致分為新課前、新課中、新課后幾個時間段。
在學習新知之前可以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選擇復習鋪墊式練習或是新知變式導入練習,搭建知識遷移的平臺,實現“溫故而知新”。
當學習完一個小知識點后,不要急于學習下一個知識點,此時更重要的是對上一個知識點展開及時練習。19世紀后期,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研究發現,遺忘過程的發生是不均衡的,遺忘進程是先快后慢的。在教學中為了防止遺忘,就應當趁熱打鐵,在記憶猶新的時候便進行鞏固練習,這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延緩鞏固練習,要恢復遺忘,就只能事倍功半了。在對最后一個例題進行及時練習后,再開展對整堂新知探究后的綜合性鞏固練習。
二、注重練習形式的多樣性
我們深知,在學習中,注意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門戶,而一旦注意力渙散了或無法集中,心靈的門戶也就關閉了,一切有用的知識信息都無法進入。正因為如此,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過:“天才,首先是注意力。”而形式多樣的練習能不斷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從而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教材為學生精心設計了不少練習,但它畢竟只能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呈現。一味地讓學生看書上的這一題,再看書上的那一題,學生很快就沒有了興趣,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此時學生練習處于被動狀態。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握趣味性、實踐性、參與性等原則,運用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小競賽等形式,把教材上平面的習題演變為立體的、動態的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講一講、擺一擺、玩一玩、練一練,并穿插一些輕松活潑的數學游戲,讓練習形式呈現靈活多樣性,使學生處于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這樣,有意注意的保持時間自然就會增長,靈活多樣的練習吸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變“要我練”為“我要練”。
三、注重練習結構的層次性
在平時的一些課堂練習中,優生會為輕而易舉地完成練習而感覺沒有挑戰性,后進生又為摸不著方向而情緒低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所以練習也要注重層次性,精心挑選習題內容,由易及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人人都有用武之地,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好中差生都能適得其所。不妨把練習分為基礎練習、變式練習和拓展練習,它們可以在一道習題中,也可以在不同的習題中。
有人說:“一堂沒有學生練習的數學課是不成功的。”的確,數學知識大都以習題形式體現,如果學生只是聽教師講解而不做習題,是很難真正掌握知識的。所以,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精心設計、合理布置課堂練習,賦予數學課堂練習更強的生命力,以更好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重慶市武隆縣第二實驗小學)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