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經驗試就“趣味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策略展開了細致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法;教學策略
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復雜性等學科特征,而小學生受到年齡因素的制約,正處在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漸過渡發展的認知階段。因此,他們在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時普遍感覺存在較大的難度與挑戰。長此以往,也就逐漸失去了對于這門科目的學習興趣及熱情。試想,這樣的狀態之下,又怎么能謀求自身數學水平的顯著進步與發展呢?
我個人認為,要想有效扭轉這一尷尬教學狀況,教師需要牢牢秉持“趣味教學法”的相關理念,多渠道、多措施地優化課堂教學策略,力求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對于這門科目的學習興趣。須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更是推動學習者將自身短暫的學習欲望直接轉化成持續學習動力的根本內在因素。
一、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社會生活經驗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在初步感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基礎之上,不斷激發自身對于所學數學內容的興趣與熱情。”
對此,我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知識時,我為學生出了以下兩個問題,“媽媽帶小紅去商場買衣服,已知上衣35元,褲子30元,試問媽媽帶的錢夠嗎?”“小明買了一本100頁的童話故事書,第一天看了25頁,第二天看了30頁,小明還剩多少頁沒看完?”
這兩個例子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數學現象,因此,借助這兩個問題展開教學,不但大大激發了學生認真學習這部分知識,以便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興趣及學習欲望;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借助這兩個生活實例,還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熟悉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幫助他們在已有生活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實現對于這部分知識點的更好理解與掌握,真正起到了一舉多得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介紹相關的數學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為學生介紹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數學背景知識,可以是數學原理的發展史,還可以是數學家自身的趣聞軼事……以便借助這一手段,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為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通過對新課標精神的研讀,我將這一理念靈活運用到了日常的教學實踐之中。如,教學乘法口訣時,我向學生講到:“以前的乘法口訣跟我們現在流行的乘法口訣雖然內容相同,但是古代的乘法口訣卻是倒過來的,即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一一得一’結束。古代口訣中因為頭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也稱它為‘九九乘法口訣’。直到13、14世紀左右,人們才把這一口訣倒過來,也才形成了我們現在背誦的從‘一一得一’開始,到‘九九八十一’結束的乘法口訣格式……”
如此,通過這一故事既向學生簡單介紹了乘法口訣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有利于他們體會這一口訣背后所蘊含著我國古人的文明智慧;與此同時更是借助這一數學故事的講解大大激發了學生對于乘法口訣記憶與背誦的興趣,從而為其認真進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條件。
三、鼓勵數學問題解決辦法的多樣化,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倡“數學教學過程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思維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嘗試進行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這既是適應因材施教素質教育的必要措施,更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個性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同樣以我自身為例,在講解完“兩位數乘兩位數”這節內容的具體知識點之后,我為學生列出了一道數學題目“一袋蘋果15個,12袋蘋果共有多少個?”并鼓勵學生在認真陳述自己解題思路的基礎之上列出不同的式子。以下為學生的具體解決辦法:
學生甲:先計算10袋蘋果的數量,再計算2袋蘋果的數量,之后相加計算出蘋果的總量。15×10+15×2=180;
學生乙:先計算20袋蘋果的數量,再計算8袋蘋果的數量,之后相減計算出蘋果的總量。15×20-15×8=180;
學生丙:先計算6袋蘋果的數量,再計算6袋蘋果的數量,之后相加計算出蘋果的總量。15×6+15×6=180;
……
如此,一方面保證了能掌握多種不同的題目解決方法,有利于其解題思路的完善與開闊;另一方面又能借此契機促使學生充分領悟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從而為其感受數學學習的無限魅力、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多渠道、多措施地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進而為學生在愉悅、快樂的氛圍中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龔衛民.構建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2012,04(18).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克斯縣第五小學)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