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上公開課,不少人的條件反射就是緊張,緊接著就是“充分”的準備,充分到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連接語都詳實周到,充分到哪個問題叫哪個學生回答都深思熟慮。因此上課時戰戰兢兢,唯恐課堂進程脫了軌。
這樣的課堂,因為怕學生“節外生枝”,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必是一環緊扣一環,沒有留白。一旦開始上課,學生就如走入羊腸小道,只有亦步亦趨的份了。記得有一次,我上《金色的草地》一課,為了體現“民主、平等”的理念,我設計了一些頗具發散性的問題。如,在初步感知課文后提了個問題:“讀了課文,你想說這是一片怎樣的草地呢?”學生有的說“快樂”,有的說“美麗”,我微笑著將這些詞語一一板書。忽然,班上的調皮鬼邱××又迫不及待地舉手了:“老師,我覺得這是一片麻臉的草地!”班里的學生哄堂大笑,聽課的教師也忍俊不禁。我當時也是始料未及,又好氣又好笑,心里有點噌怪他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但為了體現課堂的民主,尊重學生理解的個性化,我將“麻臉”也寫在了黑板上,面對躍躍欲試想要激情滿懷暢所欲言一番的邱××同學,我只是輕描淡寫地用了句:“你的理解很有自己的特色,請坐”就把他給強“壓”了回去。我分明看見他原本發亮的眼睛中閃過的一縷失望,那盞發亮的“燈”也漸漸熄滅了。事后我常想起那個逐漸黯淡下去的眼神,假如課堂上我不是選擇了按部就班,對這“不和諧的聲音”稍加注意和引導,讓他說說為什么這么理解,從課文中找出依據,說不定“初讀后暢談感受”也不會成了擺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深些,能走入文本與之對話,而不是進入教師預設的“波瀾不驚”的軌道,說不定,這樣的課堂會帶來未曾預約的精彩!
教師應重視課堂上的“旁逸斜出”,相逢何必曾相識呢!
平時課堂中,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不再是“樣板課”,而是“處女課”,教師反倒能抓住瞬間機遇,讓精彩閃亮登場。記得我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上課伊始剛來了段激情洋溢的介紹導入,教室角落里忽然飄出了“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的歌聲。我一愣,教室里響起了一片笑聲,繼而有人也輕輕地哼了起來,我也不禁笑了起來。看我沒有生氣的樣子,課堂里就熱鬧起來了。此時的課堂似乎有點“亂”,我要是把臉一板,也能很好地“控制”局面,然后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進行。但是,學生的興趣點都集中到“齊天大圣”上,強壓他們的興趣點,那多掃興啊!我何不“順其自然”,把教學的重點聚集到讀悟、評價孫悟空上,再由此讀悟到其他幾位人物的形象和文本語言的精彩上呢?“同學們,老師對孫大圣也佩服得五體投地,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這篇有趣的故事吧!”隨后,我把教學流程作了調整:(1)讀悟描述:先請大家從現成的課本材料中找詞句來描述孫悟空。(2)整合表達:把剛才零零碎碎的語言信息整合成一段流暢的語段,向大家介紹“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經過。(3)探究提煉:同學們,大家都不厭其煩地觀看了各種版本的《西游記》,請選擇其中一兩個印象最深的故事,寫寫你的閱讀體會,兩周后交流。以上教學設計是由學生的興趣點而引發的,事實證明了三個階段的學習既使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感受到了孫悟空的形象,也體悟到了文本語言的精彩,初步感受到了古典名著的文學魅力!
課堂上,清醒于自己的世界不如醉心于學生的天地!
(作者單位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全旺小學)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