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教師挖掘思想品德課中的“興奮點”去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思想品德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有效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捕捉;思想品德課;“興奮點”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工作者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在教學中“興奮點”則是產生興趣的源泉,作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師應學會捕捉思想品德中的“興奮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我們如何捕捉思想品德課上的“興奮點”呢?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捕捉新課導入的“興奮點”
一節成功的課是從精彩的導入開始的,因此,導入的設計至關重要。一個富有趣味性、引人入勝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撥動學生思維之弦,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設計一個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與學習情況,能夠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與參與學習熱情的導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常見的課堂導入方式有:問題導入、視頻導入、播放音樂導入和思想品德書上的“思想驛站”內容導入。以問題導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多媒體導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聯系生活導入,激起學生的參與欲望。通過新課導入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興奮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捕捉教學過程中的“興奮點”
1.以知識內在聯系去產生“興奮點”,激發學生興趣
客觀世界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經調查表明,學生的興趣往往產生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知識結合點。能正確把握知識內在聯系,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
2.以優美感人、生動幽默的語言產生“興奮點”,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主要通過語言來傳遞知識,教師語言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教師富有嚴謹、簡潔、精練、準確、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促進記憶的持久,思維的活躍,想象的豐富,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果有積極的作用。
思想品德課總給人一種嚴肅、枯燥的感覺,要改變這種局面,生動幽默的語言自然起著極大的作用。課堂語言生動幽默,達情達理,就會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書本講到“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過快,每年凈增1500萬人,相當于荷蘭人口數或兩個瑞士的人口數。”如把“相當于”換成“生”等于說“我國每年要生出一個荷蘭或兩個瑞士,照此速度下去,只要再過幾年,我們就能生出日本、英國等。”使學生在笑聲中了解人口面臨的嚴峻形勢,達到教學目的。
3.以生動案例產生“興奮點”,激發學生興趣
案例教學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通過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化抽象為具體,而一個生動有趣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個好的案例就是教學成功的一半,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在選取案例時必須遵循新穎、生動、恰當,比如,八年級的《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一課中講到破壞環境危害中的“威脅生態平衡”,我在講課時舉例:在1774年,普魯士國王下令殺死麻雀并有賞,因為麻雀禍害莊稼,于是百姓爭相捕雀。不久麻雀捉光了,而各地的果園卻布滿了害蟲,樹葉被害蟲吃光了,果樹不再結果,國王不得不收回命令,號召百姓找雀種,并加以繁殖保護。又如,七年級課本中講“不同的情緒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時,我是這樣舉例: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年輕時,由于工作過分緊張,精神失調,身體十分虛弱,多方求醫,均未見效。后來有位名醫給他進行了仔細檢查,沒有給他開藥方,只送了一句話:“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名醫。”法拉第仔細研究后,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從此他經常抽空去看馬戲和喜劇,他們的精彩表演總是令他捧腹大笑。由于情緒好轉起來,法拉第的身體也漸漸康復了。通過案例創造教育意境,引發學生思考,使他們在體會中領悟正確的觀點。
4.以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產生“興奮點”,激發學生興趣
荀子曾說:教學應以“聞見”為基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思想品德教師如能從本學科特點出發,制作使用直觀教具,采用電化教學手段,注意自己的教態語言,把學生思維帶到情境中。如,在講授“培養愛國情操”這一課時,我先播放一段《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的音樂,表達中華兒女發自內心的愛國之情,效果良好,學生的感情很快被激發起來了,這樣大家對愛國主義情感也就有了直接體驗,并融入有聲有色的教學意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巧設課堂結尾產生“興奮點”,激起學生興趣
所謂小結就是對一堂課所講的知識的總結概括,如何進行總結是一堂課的關鍵。古人在談到行文時說:“起句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如撞鐘,清音有余。”可見,小結的語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師生之間應產生共鳴;小結語言精練能使學生容易掌握重點,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小結要帶有懸念,讓學生樂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尋味、課斷而思不斷、言雖盡而意無窮的作用,為下一節課作好鋪墊,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比如,講授“情緒需要調節”一課時的結尾時,通過幻燈,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學生介紹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歡的性格特點,然后讓學生思考,討論:林黛玉這種情緒屬于何種情緒,長期下去會釀成了什么結局,為什么會這樣,我們今天應該怎么辦,大家通過爭先恐后的發言,懂得了情緒需要調節,而且應善于調節,并注意選用恰當的方法調節,保持樂觀的心態,做情緒的“主人”,而這個“主人”又怎樣做呢?使學生疑竇頓生,這樣,既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彌補了品德課結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樂,為下節課作好了準備。
當然,思想品德課上的“興奮點”是很多的。只要教師努力地去探索,認真鉆研教材,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備學生、備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時捕捉學生的“興奮點”以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目的。
(作者單位 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