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問題情境的創設一般可從四個方面入手:創設故事情境;創設生活情境;創設挑戰情境;創設操作情境。
關鍵詞: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挑戰情境;操作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良好的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呢?
一、創設故事情境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發展規律和興趣需要,生動有趣的數學故事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堂教學效益會極大增強。
如,在進行無理數教學時,教師講了一個小故事,約公元前580—公元前500在古希臘有一個畢達哥拉斯學派,這個學派有一個成員叫希伯索斯(Hippasus)發現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即今天所說的■)不能用整數或整數之比來表示。這一發現沖撞了教徒的觀點,希伯索斯被投進了愛琴海,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故事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用無限靠近法探索■究竟有多大的興趣十分濃厚。一學生答:∵12=1,22=4∴1<■<2。又一學生回答:∵1.42=1.96,1.52=2.25∴1.4<■<1.5。還有更多學生分別得出了:1.4<■<1.42,1.414<■<1.415,1.4142<■<1.4143……許多結論。教師總結:同學們就是傾畢生精力也很難得出具體有多大,它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這樣學生對無理數的概念就不難理解了。
二、創設生活情境
新課程標準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領略數學的無窮魅力。
例如,教學一次函數時,我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設計了“怎樣選取上網收費方式?”這一問題。給出A,B,C三種上寬帶網的收費方式,問學生選取哪種方式能節省上網費?
■
寬帶網的收費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連,每一個家庭都會遇到這一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深切感知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必要性。因而學生學習一次函數的興趣十分濃厚。
三、創設挑戰情境
被人贊賞屬于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欣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刺激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這樣會大大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學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后,教師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證明分數不可能是無限不循環小數?學生利用小學當中的除法知識很輕松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接著教師又提出怎樣將無限循環小數化成分數?如把0.3化成分數。教師告訴學生這個問題實質上要用高中學習的無窮遞縮等比數列來解決,不過我們還可以用現在學習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解答此問題。由于該問題具有挑戰性,學生求知欲強烈,積極大膽地進行嘗試探索。這一問題的解決,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獲得了成功的情緒體驗。
四、創設操作情境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學生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將靜態的知識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索對象,讓學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價,全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新知識的主動探究,體驗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做”中悟“趣”。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特征》時,可以設計以下情境:(1)出示課前搜集的各種包裝盒,讓學生嘗試分類,并敘述自己的分類理由。(2)讓學生找出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一類盒子,觀察、觸摸并動手測量,看看長方體有什么特征。(3)通過學生的發現和教師的引導,總結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征。(4)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學具制作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模型。整節課,教師將操作、觀察、分析、歸納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但使學生參與了數學探索的整個過程,對學習激起強大的內在需求,而且還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
總之,有效的問題情境創設,可以生動地還原知識形成與應用的場景,使死板的知識傳承呈現得靈動而鮮活。
(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陵區第二初級中學)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