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能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但中職招生實行注冊入學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生活、自我管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差距,給學生管理工作增加很大難度。如何加強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成為廣大中職教師研究的課題。作為中職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
關鍵詞:學生觀;以人為本;教育觀;創造過程
一、充分認識學生的差距,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會有各色各樣的人,性格也百人百性,沒有絕對相同的,只能說是相近的。中職學校更是如此,每個學生在個性特點上都各不相同。學生之間存在個性特點及差異,這也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和管理不能像工廠一樣的“批量生產”,只能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工”“雕琢”。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學生、了解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學生之所以是學生,就是因為他們比我們容易犯錯誤。正因為學生會犯錯誤,所以才需要教師的存在。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探究學生學習的健康心理、培養學生心理發展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充分認識學生的差距,針對學生的差距,因材施教,是做好學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保障。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教師一切的教育行為都應滿足學生生存發展的需要,這是“以人為本”的思想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的體現。學生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有了正確的學生觀,教師就會在教學中采取恰當的措施,鼓動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再輔以教學方法的引進,就能充分發揮教師“因勢利導”的作用,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對學生發展的意義不可估量。
二、充分認識教育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1.樹立以人為本、適合學生的教育觀
教育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延續和發展,但它是通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來實現的。要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富有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也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及最終目標,與教育的關系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教育能否成功,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學生。從這一點來說,學生是內因,起決定作用。但教育也不是無能為力的,當教育適合學生發展的時候,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從這一點來說,教育雖是外因,但不對學生教育是不行的。正如康德所說:“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為人。”套用一句老話來說,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無棄人也。”可見,人人有才,人無全才,只要教育得法,適合學生,揚長避短,皆能成才。因此,我們要樹立適合學生的教育觀,堅決擯棄功利主義的教育觀。
2.樹立教育是一個創造過程的教育觀
江澤民同志曾多次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思考教育問題就不能離開這個重大的課題。我們所說的“創新”,是指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首先要有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教育是一個創造過程的教育觀。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接觸過程,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通過心靈的接觸,進而感染、影響被教育者心靈的過程,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研究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教師與學生的心靈溝通和碰撞;要研究學生內化的過程與規律;要研究方法,如何去啟迪學生;要研究教師自己在教學中的生命歷程,自己在教學中成長的過程、規律等。每個教師都應將教學視為師生共同的精神生活過程、自我發現和探索真理的過程、生命活動和自我實現的方式。
3.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觀
不同的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對人才質量標準所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提高教育質量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觀。
在教育目的上,重知識輕德育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有相當多的學生甚至家長認為,學生來學校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教師也認為自己是教知識、教專業、教技能的,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培養全面發展的、和諧的個性的過程就在于:教育者在關心人的每一個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時,任何時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個方面和特征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要的、首要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是道德。”由此可見,德育工作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的工作,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育和養成,把德育融入學科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傳道”,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質量的人才。教師也只有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觀,才能正確評價學生,正確看待學生的優缺點。
肖川教授說,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帶領著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努力從不完美走向完美,也是教師自己逐步走向完美的過程。
(作者單位 河南省三門峽中等專業學校)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