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一位友人見面,席間,她一個勁兒地抱怨工作的憋屈,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就只有一個人、薪金低、同事也不友善、還沒什么技能可學,干了兩三年還是這個德行……其實,她的這腔怨氣是早在三年前積累下來的。那時她還只是一個剛畢業的小女孩。在她第一次吐槽的時候,我們就動員她換工作,去外面闖一闖。可是三年過去了,坐在我面前的她依舊埋怨著當年的憋屈。作為朋友,我們擔心也有些氣憤,既然不滿現狀就去改變它,自怨自艾也于事無補吧?可她說了一句話:“我也知道要改變,可是我很恐懼,從小,父母幫我安排好了一切,我只需要按著他們的路去走,在潛意識中,只要違背他們的旨意,我就會失敗,就會受傷,所以我害怕去改變……盡管我也不喜歡這樣。”
她的一言,我們無言以對,我們也是父母,現在我們仿佛也在做著他的父母曾經在做的事情,似乎我們也看到了孩子的將來——他也將如友人一般抱怨當年的安排。自懷孕一刻起,我們希望給他最好的,希望他一生平安順利,希望他避開所有的彎路,希望替他承受所有。可是,出乎我們所料,也許出于天性,孩子并不大愿意走我們為他安排的路,他們愿意摔跤、愿意失敗,卻不甘心未曾失敗過。
靜心再想,友人的話中似乎還隱藏著什么,為他們鋪路,為他們謀劃,我們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為了進最好的幼兒園幾天不合眼,為了買安全食品遠赴美加,為了讓他們升上好高中徹夜難眠,可是我們換來的卻是他們的恐懼和抱怨。的確,從小在優質的資源下成長,習慣了理所當然的好,一旦面對逆境,便失去了最基本的求生本能:從小被包辦一切,在“被安排”下生活,一旦失去了我們的安排,便失去了方向,也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到頭來,我們所期待的“一生順利”卻變得遙不可及。或者,我們應該想:他們真的需要這么多嗎?
友人曾說過一句話:“我只需要他們支持我!”是啊,我們走過的彎路,孩子終將要走過,而我們能做的只是陪他們走過彎路,在他摔跤時,不至于只剩下他一個。而這種陪伴,才是他們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