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世界地圖,在歐洲大陸的西北部,北大西洋航路和歐洲大陸出海通道交界處,面向北海,背靠歐洲大陸腹地,有一個國土面積只有4.2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670萬的小國—荷蘭,其經濟卻位居世界前二十大經濟體之列。
在歷史的潮流中,這個小國曾在17世紀中期被稱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也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和金融中心,它曾占據全世界超過50%的貿易。
這一切都與其作為歐洲的門戶緊密相關。荷蘭擁有“海上馬車夫”之稱,其物流業帶來了超過一半的國家收入。
即使在世界貿易如此發達的今天,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鹿特丹港口仍占據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阿姆斯特丹的水運非常發達,城市內大小水道160多條,橋梁1000多座。荷蘭人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其陸海空各類運輸占歐盟交通市場總額的百分之三十。
近年,一位潛在的競爭對手正浮出水面,它便是被稱為西方文明發源地的希臘。希臘位于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南端,瀕臨愛琴海,西南緊臨愛奧尼亞海及地中海。它擁有世界最大的商船隊,按總噸位計算約占世界1/6。全國共有大小港口444個,主要港口有比雷埃夫斯、薩洛尼卡、沃洛斯和佩特雷。作為歐洲西北門戶交通重地,荷蘭和希臘都將發展港口貿易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
荷蘭自然不甘心被追趕。荷蘭外商投資局中國事務首席代表、荷蘭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工業事務領事紀維德(Guy Wittich)告訴《環球企業家》:“相比較新的貿易港口,荷蘭的優勢在于港口物流配套的檢驗、關口、運輸、高速公路等都很發達,而新港口在配套方面還比較落后。”
而如今的荷蘭,也絕不僅僅只依靠港口貿易,國土總面積僅為4.2萬平方公里的荷蘭,現已達人均一頭牛、一頭豬,躋身于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的行列,畜牧業僅次于丹麥,也是世界第二大乳制品出口國。除此之外,荷蘭在農業科技、化工、電子和食品加工等領域都頗有建樹。
挑戰
16世紀,哥倫布探險之旅開啟了國際貿易、全球化的大趨勢。沿著大西洋海岸的歐洲國家伴隨著貿易的發展逐漸興起。到17世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港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得荷蘭航海貿易發達,造船業、航運和物流蓬勃發展,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伴隨著國際貿易和船運便是支付和結算業務的發展,1609年阿姆斯特丹建立了阿姆斯特丹銀行,服務于貿易的結算和支付。到1683年,阿姆斯特丹銀行開始了貸款與信托的服務,荷蘭成為全球金融中心。
但到了18世紀,隨著英國的工業革命,英國作為出口貿易國,成為世界上另一個國際貿易平臺,荷蘭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被英國取代,但其至今仍然是歐洲重要的經濟與交通樞紐。
“荷蘭正在逐步走出經濟危機,隨著國內需求穩步增長,有望成為經濟復蘇最顯著的歐洲國家之一。我們會協助更多中國投資者在荷蘭創辦企業,助力他們耕耘歐洲市場。”紀維德表示。
如今,在荷蘭的外國企業運營機構近1萬家,其中包括400余家中國企業,如中檢、華為、中國工商銀行、振華港機、柳工、澳優、好孩子、四維圖新以及山東企業如煙臺萬華、新北洋信息技術、貝特化工等。荷蘭是中國企業赴歐投資的第三大目的國,在貿易領域,荷蘭連續十年成為中國在歐盟內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歐洲的第一站便是荷蘭。中國國家領導人的來訪及中國的投資貿易大單,得以讓荷蘭人吃上一劑定心丸。據荷蘭外商投資局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3月,共有424家中國企業在荷蘭設立482家中資運營機構,創造近8000個就業崗位。
對于荷蘭人來說,中國的優質企業絕對是一塊超級蛋糕。為能多分一杯羹,荷蘭外商投資局已分別在中國上海、廣州、北京開設辦公室。截至目前,荷蘭外商投資局已協助400多家中國企業在荷蘭設立中資運營機構,平均每年40家中國企業落戶荷蘭。
“近年來,荷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人員經常飛到中國,來介紹中國企業如何與荷蘭進行商業合作。”紀維德說。此外,他還建議中國企業應該親自前往荷蘭和歐洲考察。
據2009年KMPG對投資荷蘭的中國企業調查報告顯示,在荷蘭的中國企業家普遍認為荷蘭是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的貿易、轉運和物流門戶。在歐洲設立貿易、物流和歐洲總部時,荷蘭通常被中國企業優先考慮。相比德國和比利時,居住在荷蘭的華人企業高管認為,他們之所以傾向荷蘭,原因是德國的政策法規過于嚴格亦或比利時的過于寬松。荷蘭的政策法規更為穩定和透明,其商業行為與慣例更接近中國企業的做法。此外,荷蘭政府對外籍人士的政策更為優先。
轉型
荷蘭又稱郁金香王國,其海岸線長1075千米,13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當于荷蘭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如今荷蘭國土的18%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憑借高度發達的分撥網絡,以及先進的物流服務,荷蘭成為眾多跨國公司在泛歐洲配銷活動的首選之地。良好的商業氛圍及高效的海關運營,都得益于政府的強力支持。高效生產力及優惠的保稅倉儲均為外資企業在荷蘭現代化物流提供堅實的基礎條件。
據世界銀行2013年發布的2012年世界各國GDP排名,荷蘭是當今世界第18大經濟體,GDP總值達7722.27億美元。近年來,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中,荷蘭均進入前10強。作為傳統貿易強國,荷蘭在全球貿易中的領先地位十分穩固。在世界貿易組織2012年全球貿易排名中,荷蘭出口額排名第5位,進口額排名第7位。
“對于在荷蘭投資設廠的外國企業來說,荷蘭具備的優勢是教育業發達,可為企業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產品設計方面,荷蘭擁有世界一流的工業設計類大學,尤其是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與愛因霍芬科技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好孩子集團荷蘭拓集設計(TurnKeydesign)研發中心總經理迪克·恩特(Dick Quint)告訴《環球企業家》。荷蘭人才優勢明顯,除擁有多所研究大學和研究機構外,荷蘭各省都設有培養專業人才的職業學校。荷蘭是歐洲國家使用英語普及率最高的,80%以上的荷蘭人能說英語。
此外,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特別是在化工、電子和食品加工等領域,荷蘭企業全球知名度較高,阿克蘇·諾貝爾、飛利浦、殼牌、帝斯曼、聯合利華、喜力等跨國企業都來自荷蘭。
在國內穩居輕型輸送帶行業之首的永利帶業,開拓歐洲市場是永利邁向國際的第一步,而荷蘭則是永利在歐洲的橋頭堡。“選擇荷蘭,除了因為西歐是輕型輸送帶的發明地以及主要的市場之外,還考慮到荷蘭有著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永利帶業董事長史佩浩告訴《環球企業家》。
2013年5月,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帶隊前往歐洲考察。這也是他擔任振華重工董事長以來的首次歐洲考察。鹿特丹港是振華重工的最大用戶之一,振華重工的大批港機裝備陸續在鹿特丹港的不同港區廣泛使用。
目前,中國企業向紀維德咨詢率最高的行業依然是乳制品產業合作。不久前,紀維德再次見證了荷中乳制品行業的又一項大合作,即在荷蘭從事包括研發、收集奶源、加工、生產及包裝乳制品等活動的澳優乳業在收購了荷蘭海普諾凱乳業集團后,又敲定投資1.65億歐元在荷蘭北部建立完全外資控股的奶粉加工廠,預計將給荷蘭創造至少100多個就業崗位。就連伊利乳業總裁潘剛都直言,荷蘭是整個歐洲食品領域的硅谷,這里聚集了大量國際頂尖的食品科研院所,而且活躍著15000多名食品及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
澳優乳業董事長顏衛彬表示,隨著歐洲牛奶生產配額將在2015年放開,奶源供應情況將保持良好水平,預計優質牛奶生產成本仍能在荷蘭得到較好控制。在荷蘭建設新廠是綜合荷蘭的奶源質量、數量和成本優勢做出的商業考慮。自2013年2月底以來,新西蘭北島遭遇的干旱持續惡化,有專家預測,今年新西蘭北島的牛奶產量將降低15%左右,國內進口奶粉價格可能迎來新一輪的漲價潮。于是,許多進口奶粉品牌紛紛轉向另一黃金奶源地—荷蘭。
畢馬威公司曾做過全球投資環境競爭力研究,以歐洲大陸為例,荷蘭的運營成本最低。荷蘭在調節勞資關系,企業、工會和政府間已形成一整套可行的協商機制和辦法,有效避免勞資糾紛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