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盡管工業版圖依舊被外資跨國公司和國有企業主宰,但投資者更感興趣的目標,已變成那些高增長行業的“后起之秀”。
放眼全球,來自老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幾乎主導了所有行業,其中又以美歐和日本公司居多。與此同時,在過去30年間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也在強勢崛起。因此當中國企業決定征戰世界時,他們將同時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行的挑戰。加入這場游戲,并不意味著一定能贏得勝利。
數年前,當索尼公司富有傳奇色彩的首席執行官盛田昭夫(Akio Morita)開始其國際化征程時,日本生產的優質消費品還很稀少。二戰前貼有“日本制造”標簽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口碑很差。多數歐美消費者一想到日本,腦海中浮現的無非就是油紙傘、和服、玩具和便宜的五金制品等。
所以,當盛田昭夫與其高管團隊選擇“索尼”這個名字時,也并非為了隱瞞商品原產國,但顯然,他們也不想過分強調自己的日本身份,以免產品在未能充分展示品質前就遭到國外消費者拒絕。于是,索尼產品上的“日本制造”字體變得越來越小,甚至能做多小就做多小。直到引發美國海關不滿,要求索尼公司至少保證其易于辨認。
接下來,讓我們快進到2007至2008年。當時我曾跟幾家信息與通訊行業的中國公司合作。我們研究了一些經典的商業運作案例,部分中方管理人員覺得競爭對手過于強大,因而態度悲觀。我告訴他們說,這些案例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他們的傳統做法很快就會面臨來自新興國家的挑戰,中國將首當其沖。
他們覺得這個前景雖然很美,卻不夠現實。在他們看來,與來自發達國家且資本實力雄厚的巨型跨國企業競爭毫無勝算。他們認為,自己擺脫極度貧窮、饑荒肆虐的生活才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因此常常無助地問道:“那么,我們又該怎樣獲得成功?”
在我看來,國家形象并非無關緊要。那些想要開發國際市場的本土管理者們,往往也會對祖國有一定成見。更重要的是,這會影響到他們的自我評價和對于自身潛力的認知。而那些獲得成功的跨國企業,無一例外都突破了狹隘思維定式。他們的領導者們非常清楚,如果你把公司出身地當作缺陷來看,也就很難獲得國際視野。
對新興的跨國企業而言,它們面臨的主要困難,并不是如何從價值鏈底端融入國際市場。因為作為來自貧窮國家的公司,它們理所當然擁有一定成本優勢。真正的困難在于,有太多的公司都僅僅滿足于活在價值鏈最低端。
不管是因為意志不夠堅定、對管理機制缺乏自信,還是不愿投入資源應對挑戰,只要公司對自身評價不高,總以二等公民自居,他們就不太可能充分發揮潛力。
我還想講一個例子,來證明優秀的產品品質并非西方獨有。現在,海爾已經是源自中國的跨國消費電子產品和家電巨頭。該集團擁有8萬名員工,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美元。但在張瑞敏最早建立公司時,最大的障礙就是陳舊的思維定式—認為追求質量是國外的做法,低廉的價格勢必將帶來低劣產品。
為貫徹自己的理念,張瑞敏把80臺冰箱從生產線上拿下,這些產品都有劃痕之類的細小缺陷,張命令員工把它們砸成碎片。最初員工們都認為老板瘋了。因為在中國,但凡有一點兒用途的東西都不會被這樣隨便丟棄。但這件事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們確信張是認真的。如果要戰勝國際競爭對手,你就要做到最好,并且有力爭最佳的心態。
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未來。
(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