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球最受認可的金融投資行業認證證書,CFA(特許注冊金融分析師)在西方國家已成為相關從業者的重要“身份證件”。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該股熱潮也逐漸蔓延至大陸地區,不僅報考人數逐年遞增,競爭亦愈發激烈。
并非金融科班出身的施博文在資產管理行業已擁有超過30年從業經驗,目前負責統領CFA協會在中國大陸和印度地區的市場發展。在他看來,“西方更崇尚自由式教育,金融從業者因接觸多個領域而擁有更廣闊的思維。”相比之下,“中國金融人才的經驗依然缺乏。從長遠來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施博文如是告訴《環球企業家》。
Q:你怎么看近年來中國金融人才的發展情況?
A:非常迅速。以報名參加CFA考試的人數為例,過去12年中,這個數字從0猛增到如今每年3.7萬人左右,在全球僅次于美國。雖然美國CFA考生總數約為中國的兩倍,中國人口卻是其4倍,而且CFA課程在美國已開展近50年,而中國僅有12年。就此而言,中國大陸地區CFA考試的未來仍極具潛力。
此外,近些年來,中國金融人才的儲備狀況也得到極大改善,相當數量的金融專業畢業生在國外獲得學位及經驗后,回到國內從事相關工作。不過,就中國金融市場的規模在GDP中的占比而言,比例仍然偏低,而且市場本身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無論是深化衍生產品市場或固定收益證券市場,還是面向國際更加開放,都需要金融人才提升知識深度與廣度。因此,預計未來20年中國金融市場仍有較大的人才需求。
Q: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金融從業者有何特點?
A:數學始終是中國金融人才的強項,這與本地教育密切相關。他們的優勢主要傾向于專業技術層面,比如量化分析能力等。相比之下,西方金融從業者則在商務拓展、溝通技巧及領導能力等軟實力方面更勝一籌。總的來說,由于中國金融市場才剛剛起步,金融人才跟西方比較起來依然缺乏經驗,但是可以預計未來他們會迅速成長。
Q:有人質疑中國的教育方式很難培養出頂級金融人才,對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A:我們可以拿香港來舉例。該地區很多家庭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未來從事醫生或律師等行業,不太希望他們學習藝術、歷史或文學等專業,因而在過去10至15年中,香港培養了很多技術型人才,但在軟實力方面卻比較欠缺。相較而言,西方學生在畢業后才會專注技術層面,因此他們的受教育方式并不是僅僅學習一些事實,而是學習如何解讀信息。拿我自己來說,雖然從事金融行業,但大學念的卻是歷史專業,很多中國朋友跟我聊天談到這一點時都會覺得奇怪。
Q:CFA協會如何幫助中國金融人才與國際市場接軌?
A:總的來說,CFA課程內容注重技術層面知識的考察,但它又不僅僅是一項考試。考生在通過CFA資格認證后,我們還會繼續為他們提供教育,包括透過出版物、研究報告、論壇、講座和投資峰會等,讓他們能持續獲取行業最新資訊,同時與業內人士進行交流。
目前,CFA協會在中國擁有超過3300名CFA特許資格持證人,而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持續發展,我相信未來數年仍將保持每年10%至15%的增長速度。這些人才不僅要擁有環球金融投資的專業知識,更應恪守嚴格的職業準則與道德操守,從而與全球最佳從業標準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