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外把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等納入畫家的創作視野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在整個西部地區的繪畫藝術創作歷程中,少數民族題材一直是最為重要的文化構成因素。高校美術教育與實踐創作更應該充分利用好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傳承保護好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把它發揚光大。
【關鍵詞】文化資源 美術教育 實踐創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003-02
一 問題的提出
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與高校美術教育、創作實踐研究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的拓展、創新,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包括民族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節慶歌舞等燦爛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將有助于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通過研究,探索出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與高校美術教育、實踐創作教學改革的高效切合點。
二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納入課堂創作,既是地方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又是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需要,也是適應“文化體制改革”“建設文化強國”的需求。是特色美術教育的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特別是云南屬于多民族聚居區域,研究的目的與意義的指向性更為明確。
1.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區域,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傳承久遠,各具特色
對少數民族人文歷史、風土民情藝術特色的研究,不僅是藝術家的任務,更是高校教師的職責。中央民族大學的鐘志金教授極高地贊揚了少數民族的美:“人體上的服飾特別是少數民族服飾最優美無比。少數民族人物構成了宇宙中最完美的一部分,自然萬物之美永遠比不上少數民族人物造型美。少數民族人物藝術,在少數民族藝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極為重要的。它是傳承發揚少數民族美術的一塊重要的基石。”①
2.通過研究,可以很好地保護、傳承、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隨著對民間、民俗研究的深入,少數民族人文歷史、風土民情的公共資料已經相對充實,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應當充分利用民族、民俗資源,發揮地方優勢,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與地方高校教育。韋靜濤認為:把民族文化資源引入地方高校美術教育,豐富教學內容,讓被忽視的民族文化進入地方高校教育課程,使地方民族文化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②
3.美術教育的特色要從民間汲取營養
隨著高校美術教育辦學規模的擴展,原來的傳統專業與課程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優勢,尋求辦學特色已是高校美術教育的一個生存重點。
4.有利于高校學生美術創作水平的提高
新疆巴音學院的薛荔認為:在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美術教育中,要立足于現實,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并積極汲取國外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在遵循人類藝術表現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在形式和內容上積極創新,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③ 保山學院美術專業,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全體老師做了充分的論證,進行富有創作特色的美術工作室改革,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引入課堂創作,使學生更為積極、主動,自主、創新地學習,讓學生擁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三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研究致力于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與地方高校美術創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整合。嘗試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引入高校課堂教學當中,實現民族文化與學院藝術的相互轉換,促進高校美術教育的課程實踐、改革與發展,力圖構建當下高校美術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1.研究思路
首先,制訂實踐研究方案;搜集、整理民間與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研究的相關資料,為實驗研究的開展做準備。其次,搜集、整理可利用的少數民族美術教育教學公共資源;考察云南省范圍內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整合收集到的少數民族美術教育教學資源。再次,把論證成熟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應用到課堂美術創作實踐教學中。最后,對實驗教師的工作成果進行匯編、整理、總結。
2.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研究政府相關檔案、地方縣志及民間書籍篩選公共資源。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考察、調研。對比不同民族的文化傳承、人物外形與性格、服裝與服飾、生活習性與勞動工具等的研究,找出共性與特點。對研究成果的綜合應用,進行自我審查、自我評估,建立相對嚴謹、合理的評價體系。
四 研究結論
1.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是美術創作的新生命
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如此豐富,難為了美術創作者兼有熊掌又要魚的選擇,我們不難想象美術創作的主題有多重要了。美術創作的主題是指從某個具體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角度切入,去表現這個民族整個的審美內涵本質。如當代實力派畫家艾軒先生,就從藏族小女孩形象大而明亮的眼睛里閃爍著對未來的企盼,定格在永恒的沉寂里,表現出冷冽、寧靜、凝重、神秘的地域特點,以及畫家飽含憂郁的詩意審美取向。因此,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創作的題材的選取,只是給畫家印象深刻的一個切入點,真正展現出的作品意境才是畫家表達的主旨。
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純正、直接、質樸而又真實地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征與內涵。運用于美術創作的素材,無須過多的提煉加工,便能感染人、啟發人乃至震撼人,已經是很好的表現題材。如少數民族史詩般的服裝服飾,不僅以其強烈的形式美感吸引著藝術家,還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征服了很多藝術家。又如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風光純凈優美,自然天成,無人工斧鑿,不僅風光各異,而且體現著多彩多樣的地貌特征與氣候特點,不同時節賦予不同的美。再如,少數民族樸實的人物性格、豐富多彩的節日節慶場面、細數不盡的生產娛樂用具等等,都是美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創素材。從當代越來越多追隨“民風民俗”的著名畫家,即可見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對美術創作的影響將是持續的、深遠的。
2.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是高校美術教育的新動力
少數民族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每個高校周邊必有若干種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使每個高校美術教育教學都可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進行研究、借鑒與創作表現。保山學院是云南省西南邊陲的一所高校,地處茶馬古道要塞的保山市,12種少數民族分布于五縣一市的崇山峻嶺與江河峽谷之間。各民族的歷史遷徙長遠有別,服裝服飾絢爛多彩,地域風光更是十里不同天。既是美術教育教學寫生課程的優秀實踐基地,也是繪畫實踐創作的天然寶庫。
此次研究選擇苗族、彝族、傈僳族的文化資源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視覺文化資源與美術教育教學的關聯與整合利用。研究成員集中、分散到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實地考察、研究民族服裝服飾形式美、感受了解民風民俗的純正特點。把搜集到的少數民族人物服裝圖片與實物用具嘗試應用于美術教學、實踐創作中,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少數民族服裝、服飾的形式美感與繪畫的關系。帶領學生到傈僳族聚集地區,實地寫生創作,了解傈僳族風情,感受大自然的原始生態純凈美。激發學生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應用于繪畫創作中,收效很好,學生自覺、自主地創作研究,改變了過去被動創作的拼湊抄襲、無病呻吟的“假、大、空”。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引入高校美術實踐教學的方式,在教學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要正確面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引入高校美術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云南少數民族較多,需要較長時間一一調研。暫時只能選擇性地進行實地考察調研,有一定局限性與片面性,不夠深入。引入美術教育與實踐創作的少數民族種類與資源相對較少,豐富性不足,難以形成體系式的實踐教學改革,在高校美術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還不成體系。目前只立足于構建框架的研究,還沒有規模式地應用于美術教育教學中,今后將致力于拓展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逐步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應用于美術學專業的中高年級,論證、規劃“模式”的形成與完善。
通過把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研究,初步整合于保山學院藝術學院美術工作室教學改革,應用于美術學專業教學中,有較大反響,效果很好。希望本課題的深入研究能對改變目前高校美術教育現狀有較大啟發。現在較多高校的美術教學過于偏重美術基礎,缺少民族創新題材,過于“刻板、嚴肅”是最大原因,正是需要研究突破的瓶頸。
注 釋
①鐘志金.少數民族人物藝術的傳承發展與美術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3(1):72
②韋靜濤.地方高校美術教育與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河池學院為例[J].絲綢之路,2009(14)
③新疆巴音學院薛荔的“校內實踐性教學評估體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科研計劃重點科研項目“構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研究”子課題
參考文獻
[1]李靖寰、湯海濤.云南民族美術概論[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5
[2]魏國彬、吳臣輝.多維視角下的保山文化產業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
[3]李勇.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特征及價值發現[J].民族藝術研究,2010(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