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是指0~6歲的、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由父母以外的監護人負責一切生活起居的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離開家鄉到外地打工,迫于經濟狀況、城鄉差別,子女們卻不能隨同父母到城市生活和讀書,他們被迫繼續留在家鄉,由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人或其他親戚代為照看。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其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諸多問題。其中,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面臨著嚴峻挑戰,他們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無法有效銜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學齡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 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1.隔代教育的不足
多數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是被托付給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因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普遍較低,多采用溺愛的方式,較多地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對孩子寬容放任。以筆者所在的高新區安置點平天湖幼兒園為例,園里有超過半數的幼兒家長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孩子跟隨老人留守家中。多數老人沒有什么文化,教育觀念比較陳舊,其中不少老人認為,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健康不生病就行了,而對于孩子們的學習、日常行為、心理狀況根本無暇顧及。此外,不少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人同時須監護多個留守兒童。有的屬于一家多個子女,有的屬于父母輩一代兄弟姐妹過多,且都外出務工,其留守子女均委托雙親或單親老人照料。這樣,老人無論在精力還是時間上都無法對多個留守子孫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引導,對留守兒童的學齡前教育更是無從談起。
2.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和外出父母之間缺少真正的心靈溝通,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留守兒童的父母對孩子的親情需求缺乏重視,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情感和社會性發展。根據學齡前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他們和父母之間的交流溝通以親子互動游戲、身體親密接觸為主,年齡越小、單一的語言交流溝通效果就越小。而大部分學齡前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一起留守,父母在孩子最需要關愛和教育的時期外出,將撫養和教育孩子的任務轉嫁給爺爺奶奶,年輕的父母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很多家長在一年一度的短暫相聚時,只好也只能選擇用簡單的物質來表示,而忽略孩子內心真正的情感需求——父母的陪伴和關愛,農村留守幼兒的情感和社會性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
二 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實施策略
目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幼兒園和教師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設法彌補其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園配合共同促進留守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1.關注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加強對其成長教育的研究
學齡前是兒童個性品質、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終身發展的奠基階段。因此,關注學齡前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是促進和改善留守兒童教育的根本。社會各界應廣泛關注學齡前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從小做起,從娃娃抓起,促進每個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所在的幼兒園是一所農村公辦園,雖地處城鄉接合部,留守兒童現象在大中小班各年齡段都普遍存在,其家庭教育現狀十分堪憂。經過前期大量的實地調研和準備工作,本園申報了市級課題《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該課題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已成功立項。目前全體課題組人員立足本園實際,按著課題計劃和步驟確立研究的對象,制定活動方案,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相信在上級主管部門和專家的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以及幼兒園與家庭的密切配合下,我園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會得到逐步改善。
2.提高幼兒教師的整體認識,為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構建愛的家園
因人施教是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一條基本準則,它明確要求幼兒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年齡、心理、個性、愛好等給予幼兒恰當的指導和教育,關注每個孩子,特別是要加強關注特殊的兒童。因此,農村幼兒園應針對學齡前留守兒童的普遍及個別現象,制定幫助留守兒童快樂成長的有效方案,為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筑起愛的家園。如根據需要,幼兒園可建立“留守兒童之家”,開展“代理媽媽”“大手牽小手”“一對一結對幫扶”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留守幼兒真正體會到幼兒園大家庭的溫暖以及教師的特別關愛。
3.改善家庭教育的環境,架起家園互動的橋梁
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氣氛和教育的環境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重點。但是,單純地依靠家庭自覺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不現實的。因而,需要幼兒園和教育工作者們多方加強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工作,提高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理念和認識。重點宣傳正確的育兒觀念,幫助家長或其他監護人掌握教育方法和溝通技巧,鼓勵家長或其他監護人送孩子到幼兒園進行系統的學期教育。此外,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網絡、電話等與留守兒童的家長或其他監護人密切聯系,讓其了解留守兒童的發展情況,提供引導策略,與家長建立信任,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如筆者所在的幼兒園除了運用幼兒園網站宣傳以外,每個班級還建立了“班級QQ群”,教師及時上傳幼兒活動照片和視頻,發布園內動態等,讓身處外地的家長們盡可能地分享到孩子成長的快樂。同時,教師也經常督促外出打工父母要多和孩子進行電話交流溝通,關心孩子的成長和心理變化,認真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多回家探望,以減少孩子內心的孤獨感。對于只能把留守兒童交給爺爺奶奶帶的家庭,幼兒園還積極組織開設相關的家庭知識學習活動,定期召開家長會,使爺爺奶奶們老有所學,促使他們和孩子進行有效的心靈溝通。此外,農村幼兒園還可通過舉辦“家長學?!薄凹彝ソ逃R講座”等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幫助學齡前留守兒童家庭提高教育理念和認識,改善家庭教育的環境,架起家園互動的橋梁。
4.關注幼兒心理問題,促進幼小銜接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引起的留守兒童個性發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值得社會各界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其身心發展。對于這些孩子,幼兒園要定期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了解他們的性格和情感特點,幫助解決幼小銜接問題,讓留守兒童接受正規的學前教育。幼兒園要與當地小學保持聯系和溝通,在留守兒童方向上達成一致。教師可組織留守兒童到小學參觀,了解學習環境和方式,幫助學齡前留守兒童盡快適應小學教育的模式,同時注意其心理變化,及時解決心理問題,使留守兒童順利完成幼小銜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教育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幼兒園應本著尊重、平等、互助、合作的原則,幫助家長提高教育理念,家園密切聯系,讓家長及時了解子女的發展情況,共同探討、交流留守兒童發展的狀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取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共同促進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快樂、健康、全面地成長。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