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譯筆記是交替口譯中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技巧,成熟譯員的筆記往往能有效幫助譯員減輕大腦的記憶負荷,對口譯起到最大限度的輔助作用。然而很多口譯員尤其是口譯初學者由于缺乏系統的筆記訓練,往往對筆記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和操作上的問題,不僅沒有讓口譯筆記成為口譯的良好輔助工具,反而成為影響腦記、阻礙口譯的桎梏。
【關鍵詞】口譯筆記 認識誤區 常見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005-02
在交替口譯過程中,如果口譯員有把握憑頭腦全面準確地記住演講人所說的一切,并準確無誤地翻譯出來,那就不需要記錄。然而,一般口譯員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且,在一些重大場合,如談判、會議,講話人不可能每講一句話都停下來等譯員翻譯,而往往要講一段話才停頓一次,以保證意思的連貫和完整。有時,講話中還要涉及一些較復雜的數字及人名、地名等。如果不做記錄,口譯時往往會將重要內容漏譯或錯譯,甚至會給工作造成很大損失。因此,學會在口譯中進行快速記錄,可以有效地幫助口譯人員記憶。如方法掌握得熟練,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可以說,交替口譯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筆記的好壞。因此,筆記是交替口譯中一項重要的基本技巧。
一 口譯筆記的認識誤區和常見問題
由于缺乏較為系統和專業的筆記指導,使得許多口譯員尤其是口譯初學者對筆記的認識和操作都存在誤區。初學口譯者往往會對一時接受并儲存大量的信息感到恐慌,于是往往過多地依賴筆記,試圖通過筆記來減輕這種心理壓力,并認為記得越多,譯得越好。這種認識上的誤區體現在實際操作中就是試圖記下所有信息、筆記與腦記分配不合理(過多的精力給了筆記),這樣做的弊端在于,長此以往會養成一種把口譯筆記當作聽寫的不良習慣,忽視了腦記的重要性。筆者作為一名口譯教師,選取了幾名初學口譯學生的口譯筆記作為案例分析范本(筆記來自學生課堂練習與板書):
從中可見,口譯初學者的筆記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字跡模糊不清,難以辨識
據有關人員計算,每一位演講者的語速每分鐘125~140
——————————————————————————
個詞,但每一名做筆記者每分鐘平均僅能寫下25個詞左右。這就決定了無論記錄者如何努力,都幾乎不可能將說話者說的全部內容記錄下來。而口譯初學者往往下意識地想要記下所有信息,再加上緊張和心理壓力,容易使筆記呈現出字跡潦草難以辨識的狀態。這樣的筆記會大大增加筆記識別的注意力分配,從而極易導致誤譯和漏譯的產生。
2.邏輯條理不清,難以讀出
邏輯結構清晰的筆記需要建立在對原文深層結構理解透徹的基礎上。根據吉爾的負荷理論,只有用在聽力和記憶上的能力有所盈余,才能更好地記下筆記。而口譯初學者往往受到聽力水平和記憶水平的限制,其本身聽力水平和記憶能力有限,需要大量的注意力分配,又缺乏系統、大量的筆記練習。此外,還往往不適應筆記“豎記”的特殊方式,習慣性地橫記信息,這樣呈現出來的筆記往往是一些碎片信息的羅列,缺乏建立在深層理解基礎上的邏輯層次。
3.內容記錄過多,耗費精力
由于沒有正確認識聽力、腦記和筆記的關系,在壓力存在的情形下,初學口譯者往往過多地依賴筆記,將過多的精力放在筆記上,呈現出來的筆記往往是大篇幅的、類似聽寫的狀態,嚴重影響聽力和腦記的注意力分配。德國口譯理論家維萊特在其《論會議口譯人員的培養》一文中寫道:“無論如何,譯員首先要明確發言人的真正意圖,切不可匆忙下筆把聽到的東西不假思索、不加分析地統統記在紙上。”
4.重點信息不明,無益于口譯
口譯筆記主要記意思、意思間的邏輯聯系、數字、專有名詞和技術術語等。口譯筆記中的文字可以用源語,也可以用譯入語,或雙語兼用。筆記中用到的符號主要有:數學符號、慣用符號、圖形符號、英文字母及大小寫縮寫等,絕大多數的講話都會有其核心意思和關鍵語句。口譯人員在聽的過程中應完成對中心思想、邏輯關系和關鍵詞匯的提煉,并將其反映到筆記當中。關鍵詞匯猶如路標,能幫助譯員回憶起講話的內容,對口譯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而缺乏關鍵詞匯和重點信息的筆記則只會浪費譯員的精力,對口譯難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5.自創符號過多,增加負擔
口譯當中適當地運用符號和縮寫能減少筆記時間,為譯員節省寶貴的精力。有些口譯符號因其形象易懂,在口譯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用□來表示“國家”,用△來表示“城市”,用◎來表示“環境”,用∵來表示“因為”,用∴來表示“所以”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符號、縮寫的運用不宜過多過雜,并盡量避免在筆記過程中過多地自創符號,因為這樣容易引起混亂,不僅沒有節省時間和精力,反而不利于口譯的順利進行。這樣的筆記不僅無助于口譯,而且甚至可能增加譯員的腦力負荷,影響到聽力和口譯輸出。
下面是口譯教師的筆記:
(原文:從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實踐來看,旅游業完全有條件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產業。一是中國具有發展旅游業的明顯的資源優勢。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秀美的山川、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十分重要的資源。二是中國具有進一步發展旅游業的廣闊市場空間。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國內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場得到全面發展。三是中國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堅實產業基礎。旅游交通得到極大改善,住宿餐飲服務設施齊全,旅游購物場所不斷增多,旅游業的綜合接待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原文:克林頓國務卿,蓋特納財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時隔兩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再次在北京舉行,中美雙方將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兩國關系向前發展。首先,我謹對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表示祝賀!對遠道而來的美國朋友們,表示歡迎!)
(原文:2009年,我同奧巴馬總統在倫敦會晤時商定,建立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3年多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作為兩國級別最高、參與部門最多、討論議題最廣的機制,促進了兩國高層戰略溝通,加深了對彼此戰略意圖和政策的了解,擴大了對中美關系發展方向的共識;有力推進了互利合作,增進了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豐富了兩國各領域各層次交流溝通。)
這樣的筆記邏輯清晰,重點突出,少字多意,反映出譯員較為成熟的筆記經驗。這樣的筆記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腦力負荷,增加對聽力和腦記的注意力分配,從而減少漏譯和誤譯,保證口譯質量。
二 口譯筆記的特點
第一,少字多意。譯員在口譯過程中需要將大量精力分配給腦記,筆記是一種避免信息丟失的必要手段,作用在于輔助和激活腦記。口譯筆記不是聽寫,不求記全,而是盡量使用最少的文字或符號來表現最多的含義。除了字詞以外,譯員可以靈活使用各種符號、箭頭、縮略語等,框架性地提示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使筆記更為簡練。
第二,少橫多豎。每行最多記錄三到四個意群。豎寫筆記的目的在于方便譯員一眼掃視,一目十行,迅速讀出。此外,縱向延伸的筆記還可以幫助譯員對原文結構進行處理,體現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進一步幫助譯員的譯文輸出。
第三,邏輯清晰。口譯筆記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口譯輸出。
第四,明確結束。每次記錄完一段開始翻譯之前,都要在底下畫一道橫線,表示一個層次的完結。這樣不會在翻譯時看串行或漏譯,并且避免和下一段記錄混在一起,避免在翻譯下一段時,一時找不到句子在哪里開頭,而亂了陣腳。
三 口譯筆記的注意事項
第一,應當明確不存在所謂統一規范的記錄方法,口譯記錄主要因人而異。這里的“人”指的是譯員,習慣用頭腦記憶,短期記憶力強的人筆記往往記得少,習慣于憑記錄提醒自己的人筆記往往記得多。譯員的文化背景、知識面甚至性格都會影響記錄內容的側重點和繁簡程度,影響記錄方法和使用的符號。譯員應該在學習口譯的過程和口譯實踐中,借鑒教科書或他人成功的做法,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記錄方法,形成一套便于自己使用的記錄符號。
第二,口譯記錄是用于提示譯員講話內容的輔助手段,講話人一面講,譯員一面記。講完一句或一段停頓時,譯員立即翻譯,這時所講內容在譯員頭腦中的印象仍是比較清晰的,只需略加提示便可譯出。所以口譯記錄與會議記錄、課堂筆記等相去甚遠,不為以后查閱、復習等長遠用途,只起當場提示作用,不必也不可追求全面、詳盡。刻意追求記錄的完整必然會影響聽和理解。而且口譯是交流行為,譯員還需要適當借助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將原話的內容與精神傳達給聽眾,一味埋頭記筆記,然后再埋頭念筆記顯然達不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第三,口譯記錄一般不能采用速記(shorthand),因為速記本身是一種符號和文字的轉換過程。口譯時,時間緊迫,沒有時間將聽到的話先變成速記符號記在紙上,然后將符號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再馬上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這等于給整個口譯過程增加了兩道轉換手續。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口譯記錄就是用簡單的字、詞或符號將講話的要點用極快的速度記錄下來,達到提示翻譯的目的。這種記錄的目的、方式、詳盡程度等均不同于速記。雖然如此,譯員在記錄時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某些速記符號。
參考文獻
[1]古煜奎總主編.口譯實戰高手[M].北京:世圖音像電子出版社,2007
[2]〔法〕塞萊斯科維奇、勒代雷.口譯訓練指南(閆素偉、邵煒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3]吳鐘明主編.英語口譯筆記法實戰指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