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醫學生的基礎課學習中開展PBL教學,有助于學生能力的訓練和知識的掌握,為以后臨床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通過維生素A缺乏性夜盲癥的PBL教學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方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有利的,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PBL教學法 維生素A缺乏性夜盲癥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007-02
生物化學是一門理論抽象、概念繁多、代謝反應錯綜復雜的學科,但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又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大多數學生對于該課程缺乏學習興趣,厭學情緒嚴重,導致學習效果比較差;另有部分學生雖然自我約束能力較強,在課堂上能認真聽講,但對所學知識也僅僅形成了短期記憶,不能將其與后續的基礎課和臨床課的內容進行橫向聯系,導致基礎理論課與臨床知識脫節。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改革,更新教學方法。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于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院首先創立,是目前在國際上的各科目教學中效果顯著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很大不同,PBL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筆者在本科臨床班生物化學教學中,嘗試采用PBL教學法,結合實際病例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以維生素A缺乏性夜盲癥的教學為例,將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介紹如下:
一 PBL教學實施方法
1.認真地選擇教學內容
PBL教學方法的特點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單位,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醫學院校中推行的PBL教學以病例為先導,基礎科學和臨床實踐相結合,不僅順應時代的發展,還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促進教師對相關學科之間的理解與聯系。因此,PBL教學方法的效果如何,與病例的選擇和問題的提出關系密切。
對于病例的選擇,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的特點,選擇典型的、有針對性的病例。如根據臨床本科大二學生處于醫學學習的初期,專業知識尚未形成體系,但對臨床病例的學習興趣較大這一特點,筆者選取了夜盲癥進行討論。這是缺乏維生素A的一種典型病例,致病機理相對而言較容易理解,對于新接觸PBL教學的學生來說更容易接受。
2.慎重地設計相關問題
問題的設計應根據臨床專業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在確定教學目標和學習的重難點之后,圍繞提供的病例來進行。本次的PBL教學,筆者依據維生素教學的要求設計了5個問題。問題1:夜盲癥的主要發病原因有哪些?問題2:怎樣預防夜盲癥的產生?問題3:本病例的哪些信息符合夜盲癥的典型表現?問題4:維生素A在預防和治療夜盲癥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問題5:補充維生素A有哪些方法?該病例中的患者應如何補充維生素A?
3.有效地組織課堂討論
將學生隨機分組,每組5~6人,選出組長,以小組的形式分工合作,利用課余的時間查閱和整理資料,并制作講解課件。課堂上由一名學生作為主持人,負責整個討論過程的安排。首先分組圍繞課前提出的有關夜盲癥的問題進行討論,由每組的代表發言,然后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補充或提出新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教師應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哪些知識學生掌握得較好,哪些仍屬于薄弱環節,并制訂進一步的教學計劃。
在對問題的討論過程中,應充分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發言,把查閱資料的結果向同學進行匯報,同時相互糾正、補充;教師則應起到啟發引導作用,對關鍵問題及時提示,指導學生思考,不可本末倒置,形成以教師為主的討論。討論時間不宜過長,30分鐘左右為宜,否則問題無限擴大,以大二學生的知識量很難完成討論任務,反而增加更多的困惑;或出現冷場,導致討論無法繼續。
二 PBL教學效果評估
通過有針對性的討論和講解,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顯著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一方面,通過本次的PBL教學,各組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課堂氣氛活躍。同時,學生運用現代化手段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遠超出教師的預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筆者在課后通過測驗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試卷分析表明,進行PBL教學學生處理問題的總體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成績也優于以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
三 總結和體會
通過此次教學實踐,筆者深刻地體會到,PBL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自主地學習、討論。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學習都是滿堂灌,對老師有很大的依賴性;進入大學后,學習方法的改變使學生產生了很多困惑,導致學習效果不好,進而產生厭學情緒。PBL教學強調以問題為基礎,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并且,在醫學生的基礎課學習中開展PBL教學,可以使其將理論基礎與臨床結合起來、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能力的訓練和知識的掌握,為以后臨床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通過課堂的討論還增進了師生關系,尤其是平時比較沉默寡言的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逐漸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對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PBL教學并不建議教師每次課都采用。從學生反饋的信息來看,在進行PBL教學時,學生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查閱資料和自學總結,加上其他學科的壓力,難免顧此失彼,不能面面俱到,反而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
盡管進行PBL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隨著學生知識和經驗的積累,PBL必將在教學中發揮其優勢,成為一種效率更高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查錫良、藥立波主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八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郭俁、楊清玲、馬佳等.PBL教學法在醫學院校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3(4):341~342
〔責任編輯:龐遠燕〕